|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每一种生物、每一物种中的每一個体,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進行的生存努力,都在影響并改變著生物圈。但是,人類產生之前的任何物种都不曾具有支配或摧毀生物圈的能力。另一方面,大約200万年以前,當一個人科動物將一塊石頭打鑿成一件更順手的工具時,這個歷史性的舉動便表明:總有那么一天,靈長類哺乳動物某一人科种屬中的某一种群,將不僅僅是影響和改變生物圈,還要把它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唯有智人取得了控制生物圈的能力。 在距今7万或4万年之前的200万年中,工具的制造并沒有使人類對生物圈的潛在控制轉變為現實。當然,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也取得了一些技術上的進步。但在這一時代,這些進步是緩慢而微弱的,技術革新取得的成果在文明中心得到均勻地傳播(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明中心還不包括美洲)。舊石器時代早期技術革新的傳播是緩慢的,因為新型的工具是靠從一個社會共同体步行到另一個社會共同体的人傳送的。而且,在這种采集食物的經濟階段,人類的各個社會共同体不能相互比鄰過近,因為每一個群体都需要有足夠廣闊的空間,以便四出奔走,謀取生計。 而且,我們可以猜測,舊石器時代早期包括智人這种最成功的种屬在內的靈長目動物,在思想上是保守的,羞于采用新生事物,甚至當他們手中已掌握了新型工具的時候也是如此。但新型的工具之所以能在文明世界內得到均勻的傳播,原因就在于,傳送速度雖然緩慢,工具的革新也是罕為發生的。這种革新出現的間隔時間很長,足以使每一种新的工具在下一种出現之前就傳遍整個文明世界。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技術革命大約開始于7万到4万年前。它是技術史上划時代的革命。從那時起直到今天,各种工具的改進不斷加快。盡管在局部地區也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停頓甚至倒退,但在這段時間內,速度不斷加快是技術史上的主流。 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500年這段時期,傳播的速度和革新的速度相互顛倒了一下。一种工具還沒有傳遍整個文明中心,新的工具又發明出來。結果,世界范圍內的整齊划一便成為舊石器時代時期的特征。在后來的時代中,這种整齊划一則變成了异彩紛呈。新的發明還沒有從它的發源地傳到文明世界最遙遠的地方,就在某一地區被另一個新發明所取代。直到15世紀之前,傳播的速度赶超不上發明的速度。到15世紀,西歐民族發明了一种新型帆船,可以在海上連續航行几個月,直抵任何地方的海岸,并能環航整個地球,文明世界的交通水平突然地提高了。 在最近500年中,工具發明和傳播的速度比前200万年大大加快。但近代与舊石器時代早期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發明的速度赶不上傳播的步伐。在技術方面,結果都出現了世界范圍內的高度一致性。 仕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從亞洲東北部抵達北美洲西北部,并從那里一直分布到南美洲南端。舊石器時代晚期定居在美洲的居民与亞洲失去了聯系。也許居住在太平洋沿岸今天的俄勒岡、華盛頓、英屬哥倫比亞地區的人除外。在從亞洲東北部向美洲進行殖民与從歐亞大陸的歐洲半島向該地進行第二次殖民之間相隔大約2万年。在這段時間內,美洲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是獨立的,它的各個發展階段与同時代亞洲及歐洲歷史的發展不盡一致。此外,自從舊石器時代早期結束以來,對于舊大陸歷史各階段的傳統的稱謂和斷代,在某种程度上是很不恰當的。 例如,舊石器時代晚期并不僅以把石器打鑿成薄片這种技術的進步而著稱。這一時期至少還出現了三种開創性的發明:狗的馴化、弓箭、繪制和仿造人類和動物的形体。狗原是人類的對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獵手們將它馴養為人類的忠實奴仆,這一功績使人類第一次取得了讓動物服務于人類的成功。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利用一种無生命的自然力,即木料的彈性發明了弓箭,通過拉開弓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射出去的東西比徒手投擲得更遠。至于繪畫和仿造人獸圖形,這是人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視覺藝術作品。法國和西班牙岩洞壁畫的作者們利用了洞壁表面的凹凸不平,他們畫的一些動物圖形呈現出淺浮雕的形式。在鐵門地區多瑙河右岸的萊潘斯基-維爾,另外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藝術家更進一步地雕出了純粹三維的雕像。岩洞繪畫可能具有宗教的,至少是神秘的目的。萊潘斯基-維爾的禮拜中心肯定是一處圣殿。萊潘斯基-維爾遺址是采集食物者和狩獵者活動范圍的自然邊界。可以推測,盡管人類在發明農業以前為了謀生不得不時時遷移,但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共同体已經有了某些固定的地點。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來到這里,可能是在這里舉行公共典禮。也許這些常設的禮拜中心就是常設居民點的前身。 “舊石器”就是這樣一种描述所謂“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和成就的不恰當的稱呼。更不必說,那個始于最近一次冰河消融開始以后,即大約1.2万或1万年前的時代,被不恰當地稱為“新石器”時代。的确,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技術發明,是發明了磨制工具并使之成型的方法。這不僅使工具的形狀更符合要求,也使制造工具的人們擴大了原料范圍。但是,新石器時代划時代的成就不是磨制工具的藝術,而是使許多動植物得到馴化。而且,新石器時代還發明了紡織和制陶,它們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几乎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明同樣偉大。 農業和畜牧業無疑是人類迄今最重要的發明。它們一直是人類生活的經濟基礎,盡管某些時候和某些地方它們被商業和制造業奪去了光彩,但它們一直是人類生活的經濟基礎。回顧起來,可以把農業和畜牧業看作是使人類技術力量的發展与保護生物圈的福利相諧調的巧妙手段,這种福利是人類和所有物种獲得生存的條件。就人類使某些動植物得到馴化來講,他用人類的選擇取代了自然的選擇,他為自己的具体目的進行選擇,使生物圈日漸枯竭,而使人類日漸富足。人類的谷物、果園、牛群和羊群,取代了許多對人類無用或有害的物种,人類將它們稱作“雜草”和“害虫”,一旦有了剪除它們的能力,就將它們加以滅絕。同時,人類要保證他們所馴養的動植物能夠生存。他學會了每年將他們的收獲物留出一部分,作為下一年的种子,留下每年的羊羔牛犢,補充自己的畜群。而且,他們通過擇优繁殖,改變了某些被馴化的物种,這比它們的自然改變來得更快,也更徹底。 制陶的發明,使文化的差异有了一种看得見的記錄。陶器形制和裝飾的變化几乎象時裝一樣快。而且陶器碎片是無法毀滅的,不象舊衣裳那樣容易腐爛,后者只有在干燥的沙土或不透气的泥炭沼澤中才能保存下來。因此,在發明制陶到發明文字之間的整個時期,人類住地遺址中逐層分布的陶器碎片是一种最可靠的記時器。對于不同文化的地理分布,它也是一种最可靠的勘測器,還可以指示出不同文化通過工藝的傳播、移民和征服而進行的混合与熔化。在舊大陸,在美洲,不同風格的陶器,是理解前文明時期地區文化發展和變异的線索。文明出現以后,在那些尚未發明文字,或不再使用已發明的某种文字、而這种文字尚未得到釋讀的地方,也同樣如此。 在舊大陸文明中心的多數地區,地區性的新石器文化取代了舊石器晚期文化。(人們已經注意到,在美洲大陸,來自東北亞的移民創造的舊石器晚期文化沿著自己的路線獲得了發展。)在舊大陸,西南亞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通過“銅石井用”階段的過渡逐漸發展為紅銅時代文化。“銅石井用”意味著在這個階段同時把銅和石塊當作制造工具的原料。實際上,在相繼使用紅銅、青銅和鐵制造武器以及裝飾品后很久,人們還一直用石頭制作某些最常見的工具。因此,以制作工具的不同材料命名的各种時代,在年代上其實是互相重疊的。實際上,不同地區在不同年代內,當鐵取代石頭,成為制作農具和非陶制家用器具的時候,新石器時代并沒有真正結束。 在把野生動植物馴化成為生活必需品的同時,人類發明了冶金術。這是人類技術實踐的杰作。冶金術是一連串發現的最后產物,其中的聯系并不那么明顯。每一個環節都是一次富于智慧的創造性努力的結果。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首先注意到,文明中心陸地表面上有大量較純的金屬。他們起初認為這些金屬就是石頭,結果發現它們具有普通石頭所沒有的韌性。隨后發現,如果把它們加熱,它們會暫時變得柔軟,加熱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液化。因此,人們找到了一种原料,它象粘土一樣,比石頭更易成形。接下去就發現,不但能夠找到較純的金屬,還可以在礦石中找到金屬的成份,給含有色金屬的礦石加熱到一定程度,使其金屬成份發生液化,潛藏的金屬就會從礦渣中分离出來。最后一步就是發現,最丰富的礦石埋在地下。人類就這樣發明了采礦技術。 在舊大陸文明中心,冶金術至今已有將近6000年的歷史。在秘魯大約已有2800年的歷史。它對人類生活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以及人類与他們唯一的栖身之地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冶金術提高了人類物質生活的標准,但冶金技術的社會价值在于它帶來了勞動的分工,在環境方面的代价則是逐漸消耗了一种稀少的不可再生的原料。 鍛工和礦工是最早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把全部勞動時間用于自己的行業,而不再象舊石器時代的獵手或新石器時代的牧人那樣從事一切行當。結果在技術上出現了勞動分工。由此產生的社會后果是不同勞動產品的相互交換,而這又帶來了一种道德問題——這种問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也許永遠不會得到解決。那么,根据何种原則將社會總產品分配給各個生產者階層呢?總產品是所有的社會成員勞動協作的產物,而他們各自的貢獻卻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能夠將這些明顯的不同体現在產品分配中,使每一方都認為公平嗎?能否嘗試創造一种公平的分配?誰強大,誰就占有最大份額,這是否正确呢?如果不正确,它是否不可避免? 冶金的發明為階級分化和階級沖突埋下了种子。“史密斯”這個曾經獨具特色的姓氏就表明,在一個“銅石并用”時代的村庄里,人們把鍛工看做是与其他村民不同的人,多數村民還沒有參与專業分工。的确,舊石器時代可能已經有了技術分工的萌芽。那時的人類懂得,不同的燧石作為制造工具的材料,具有不同的价值。他甚至懂得開采最有用的燧石。但在發明冶金術之前,不可能有人專門從事某种行業,完全以交換為生,而無需直接參加為自己生產食物的村社基本勞動。 冶金技術的發明所帶來的第二個重大變化,是對不可再生的稀有原料的使用。農民可以保證他的糧食和牲畜得到補充,因為這些都是動植物。如果不使大自然遭到破坏,生命自然會得到再生產。為保證馴化動植物的延續,人類需要做的就是深謀遠慮和自我約束。農民必須把他的收獲物留出足夠的部分,以便明年播种;必須留出足夠的幼畜,以維持其畜群的數量。他必須有所節制,不去過份剝奪大地母親。他還必須抵制誘惑,不去過量耕种,過量放牧,以免耗盡大地母親的力量。 如果農民能夠如此深謀遠慮、自我約束,大自然對農民來說將永遠是富饒的。事實上,只要生物圈還适于人類生存,農業和畜牧業一旦發明就將永遠發展下去。相比之下,冶金的歷史,則是一部不斷勘探新的礦產資源,以取代那些已被發現、并且已被用盡的資源的歷史。金屬是無生命的,人類所用去的部分,不能通過金屬自身的再生產得到補充。煤炭等有机物的衍生礦物也是如此。在我們的時代,人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榨取已達到如此的程度,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得到的所有資源都將被用得一干二淨。 在農業和畜牧業中,人類的技術力量与大自然的生產能力是平衡的。冶金術發明后,人類的技術能力開始對大自然提出更多的要求,在生物圈仍然作為生命栖身之地的整個時期內,大自然會無力滿足這些要求。如果從未來20億年人類生命的前程出發考慮過去1万年的人類歷史,人們也許會覺得,如果人類沒有發明冶金術,如果人類在達到新石器時代的技術水准后沒有取得更高的技術成就,那對我們的子孫后代可能會更好些。如果人類在學會使用金屬以前,制造工具的技術沒有繼續向前發展,那么,現在人口的數量和物質財富無疑要比現在的實際數量少得多。另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將更加安全,因為那樣我們就不會面臨把不可再生資源使用殆盡的危險。的确,堅硬的石頭与金屬一樣是不可再生的,因為它是無生命物質,不能自我恢复。另一方面,它又比任何最常見的金屬都丰富,似乎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我們的后代避免滅絕的唯一道路是重新回到使用金屬以前的水平,那么,如果我們新石器時代的祖先停留在這個水平,他們的困難和痛苦將會比我們的后代少得多。 在文明中心內,農業、畜牧業和冶金術最先發明于何處?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最先”二字,因為人們從來不能肯定某一項發明是在某時某地單獨出現的。當然,一項發明在某時某地出現后,到處都可以采用。還有間接傳播的形式,即所謂“刺激擴散”。看到或听到外地的發明,會激發人們以自己的形式創造一种同樣的東西,而不是直接采用外地的發明。但同樣一种發明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分別出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明是人性的產物,而人性的某些具体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的特點是一致的,所有的人都具有這些特點,只是每個人顯示這种共同特點的方式不同而已。每一項發明的歷史,都可能具有上述三种可能性之一。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無法确認,在某時某地出現的某种發明是一項獨立的創造,是對某种刺激的反應,還是僅僅采用了已經存在的東西。 在這种條件下,我們的猜測可以帶有几分自信:舊大陸文明中心的農業、畜牧業、冶金術以及開采和搬運巨石的技術,都是在舊大陸文明中心的水陸運輸中心地區——西南亞首次發明的。我們甚至能夠准确地划定這一地區的范圍。它不包括除半島南角以外的阿拉伯半島。在農業和畜牧業發明的時候,阿拉伯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其北部邊緣即今天的敘利亞沙漠過于干旱貧瘠,無法提供馴化動植物所需要的環境。阿拉伯半島只有南部的也門一角,由于風雨的浸潤而十分肥沃。這一角落由于其他地區的干燥气候而与世隔絕,直到發明了航海船只、接著又馴化了阿拉伯駱駝以后,情況才有所改變。西南亞農牧業和冶金術的故鄉也不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下游沖積谷地。在人類居住于此,耕作于此,將積水排干,使農田得到灌溉以前,這個地方不是人類和人類馴化的動植物的栖身之處。這是一個蘆葦叢生、河流交錯的迷宮。幼發拉底河下游地區現在已經再次變成了沼澤。另一方面,最初發明農牧業和冶金術的地區除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外,至少還包括小亞細亞南部、伊朗西部和土庫曼地區。該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馴化了一些谷類作物和牲畜。可能這里以前就有野生狀態下的這類動植物。可能是來自西南亞的移民,也可能是當地的土著將這些得到馴化的動植物傳到別處。這些土著居民采用了西南亞的發明,并由此促成了由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并最終到銅石并用時代、紅銅時代和青銅時代生活方式的文化轉變。 在本書寫作的時候,新石器時代的地層只是在西南亞和埃及的几處遺址得到發掘。正是在這些地區最早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生活。隨著勘查的繼續,對新石器生活的了解還會發生變化。一次次的勘查和發現已經使我們對它的了解不斷發生著變化。但是,某些問題已經弄清楚了。這些已經探明的居民點是在大約公元前1万年(對杰里科前陶器時代居民點的估計年代)到公元前第五千紀之間出現的。除杰里科外,其他居民點出現小的年代是在公元前第七千紀或第六千紀早期。我們還了解到,從采集狩獵到農牧業的轉變發生在有泉水流灌的綠洲,或是從山上流到山下的小溪沖積而成的肥沃的泛濫平原上。所有這种可以成為農田的地方都依靠自然灌溉。但這些遺址的高度和气候卻有很大不同。杰里科地處低于海平面高度的谷地,具有熱帶气候;而位于小亞細亞高原的加泰土丘和位于伊朗高原的特佩塞爾科則每年都有一段白雪覆蓋的時期。 在泛濫平原和泉水流灌的綠洲上,耕作帶來的土壤消耗得到大自然的補充。大自然堆積淤泥,恢复地力。這种自然過程使杰里科和大馬士革所在的姑塔綠洲一直都很肥沃。然而,大自然的這种恩惠并不常有。發明農業的西南亞地區大部分處于少雨地帶。西南亞的一些早期農業村社只能依靠僅有的雨水供水。雨水不能帶來淤泥,因而僅靠雨水澆灌,農業收成很快就下降了。如果失望的農民知道,在不遠的地方,還有未被開墾的土地可以安身,他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地力耗盡的土地當作一座采空的礦山。甚至在近代,從西歐移居北美的農民也是不斷西進,舊大陸的俄國農民則不斷向東開拓,其實他們的祖先早已掌握了不靠自然力量恢复地力的技術。這种技術只能是逐漸被發現的。在林地通過人工施肥開發定居農業的第一個步驟,是焚燒為种植谷物而砍倒的樹木。具有肥力的草木灰使農民從清除出來的空地上獲得一季或兩季的收成。如果這些樹木有足夠的時間再次覆蓋這塊空地,這個過程就會一再重复。通過這种“刀耕火种”技術,一塊土地可能每隔10年就重新耕种一次,如果耕作者有10塊土地輪流耕种,他就能在有限的周期內全部耕作一次。最終解決從農業中謀取生計而無需時時遷居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向休耕土地施以牲畜糞便,而不用等待重新長出的樹木提供新的草水灰。但是,在發現這种方法以前,農民們不得不時時移向文明中心中尚未開發的地區,就象探礦人一直到今天還不得不做的那樣。 同時,農牧業通過移民或重新耕作,從其最早的故鄉西南亞逐漸分布到舊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紡織和制陶技術,隨后又發明了冶金技術和開采拖運巨石的技術。我們會在舊大陸發現各种各樣的地區文明,它們于不同的時代,在共同的新石器基礎上興起,又在不同的時代,從西南亞發源地向遠處延伸。這是前文明時期文化的最后形式,但它們的這种擴張既不徹底,也不一致。 例如,澳大利亞有一塊前新石器時代靠采集食物為生的智人的保留地。他們成功地越過了大陸和澳洲動植物各种門類之間地理分界線。這些最早在澳洲定居的人和他們的狗是最早到達澳洲的非有袋目哺乳動物。他們的業績是任何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所無法比擬的。直到公元18世紀近代西歐人“發現”澳洲之前,他們一直牢牢地占据著這塊与世隔絕的領地。新石器時代的航海者成功地占据了波利尼西亞群島,但直到他們遭到近代西歐民族世界擴張的侵襲以前6個世紀,他們才占領了面積最大的新西蘭。 在從西南亞發源地向外傳播的過程中,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已表現出种种差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在形制和裝飾上具有地區性的差异,而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則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致的。前面已經指出,陶器碎片是直觀的人類生活方式的標志。新石器時代不同地區的陶器風格可能大都是當地人的創造,但人們要問的是,為什么黎凡特的靈感竟會在矗立于歐洲大陸地中海西部海岸和大西洋沿岸及近海島嶼的巨石紀念碑上体現出來。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到丹麥,從馬爾他到英國的圓形石林都有這樣的紀念碑。 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一樣,歐洲的巨石紀念碑似乎比后來人們在這里建造的一切建筑都要古老。它們的建造年代大約是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間,當時西歐正在走出新石器時代,經過銅石并用時代進入紅銅和青銅時代。盡管這些建筑者是沒有文化的,但這些建筑本身及有關的視覺藝術作品卻無聲地表明,這些石碑是為進行祖先崇拜和對一位母親女神的崇拜而建的,在黎凡特也有這樣一位母親女神。西歐巨石与黎凡特的關系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在西歐,巨石宗教与技術是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順著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延伸的。這就是說,它們處在歐洲最西部,距埃及和愛琴海最遠的地方。在黎凡特,有些建筑比那些与它們很相象的西歐建筑的年代要晚些,而不是更早。西班牙南部地中海沿岸洛斯米來爾斯的蜂巢形古墓比邁錫尼的同類古墓早2000年;盡管圓形石林比埃及第四王朝諸法老的金字塔晚將近1000年,規模較小的洛斯米來爾斯磚石古墓卻可能比薩卡拉的埃及第三王朝法老左塞的金字塔早好几個世紀。 前文明時期文化最后階段的差异甚至還表現在馴化動植物的原始技藝方面。葡萄、橄欖、無花果、李子、櫻桃、桃、苹果、梨以及牛、山羊和綿羊,可能都產于西南亞,并在新石器時代得到馴化。但稻米、塊根植物、檸檬和香蕉,以及駝牛、象和駱駝這些阿拉伯和中亞動植物,是在西南亞以外的地區得到馴化的。就我們所知,這些馴化之功可能都是完全獨立地完成的,甚至不是通過西南亞的刺激擴散激起的。椰棗樹可能是在悶熱的蘇美爾和埃及得到開發后被馴化的。文字記載的最早馴化阿拉伯駱駝的年代是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期。如果先知瑣羅亞斯德名字的含義的确是指“擁有金駱駝”,我們所知道的馴化中亞駱駝的最早年代不早于公元前600年。 至于美洲,來自亞洲的移民帶來的唯一馴化動物是狗,他們在美洲馴化的僅有的几种動物是美洲駝、羊駝、豚鼠和蜜蜂。另一方面,產于美洲的植物得到馴化的數量与舊大陸馴化植物的數量相差無几。在近代西歐人到達美洲以前,美洲与舊大陸几乎沒有一种相同的馴化植物。 這似乎意味著美洲獨立地發明了農業。如果我們得出這一結論,我們還能推測,秘魯發明青銅(即紅銅与錫的合金)也沒有汲取任何從舊大陸得到的靈感。人們至今還在激烈地爭論哥倫布到達之前的美洲文明是不是獨立創造的。學者們可能很少否認美洲文明的某些成份起源于舊大陸,但多數意見似乎認為,舊大陸的成份只占很少的部分。從實質上講,前哥倫布時代的美洲文明是由舊石器時代晚期移民的后裔在當地獨立創造的。 舊大陸最古老的文明的黎明期,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在這個時期,前哥倫布時代美洲文化可能已經邁出了馴化玉米的第一步。玉米后來成為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美洲文化也發展為一种与舊大陸不相上下的文明。在中美洲,在墨西哥高地普韋布洛附近考克斯卡特蘭洞穴的一片大約公元前4000年的淤泥中發現過一些玉米棒,它們可能是野生玉米,但也可能是經過初步馴育的,這是走向馴化的第一步。在新墨西哥的蝙蝠洞一片大約公元前250O年的淤泥中發現的玉米棒,馴化的痕跡就更加明顯了。這樣,中美洲農業的黎明朝顯然与舊大陸文明的黎明期同時,而比西南亞的舊大陸農業黎明期晚至少4000年。 舊大陸的文化和前哥倫布時代的美洲文化沿著各自的路線向前發展。在舊大陸范圍內,文明的黎明開創了一個地區差异不斷增長的時代。在西歐人對海洋的征服將潮流推回到全球一致的狀態,也推到舊石器時代早期不可能形成的全球統一的狀態之前,大約已經過去了4500年。在本書寫作的時候,在這段時間取得优勢的決定力量正在進行一場堅強的后衛戰,現在還難以預測,這場走向全球統一的運動是否能夠取得胜利。但是,已經可以看到,現在人類生存的無情條件,就是整個文明的統一。它不僅是技術水准的統一,也是人類各种生活水平的統一。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