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云南諸路行中書省,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余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數。馬站七十四處,水站四處。 云南諸路道肅政廉訪司大德三年,罷云南行御史台,立肅政廉訪司。 中慶路,上。 唐姚州。閣羅鳳叛,取姚州,其子鳳伽异增筑城曰柘東,六世孫券丰祐改曰善闡,歷五代迄宋,羈縻而已。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闡其一也。?轘模萴咳諗N釁摺F淶囟儺讕仆q分昜嶸劍捉儤睽W刀黓鄘煩恰,凡三千九百里而遠;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憲宗五年,立万戶府十有九,分善闡為万戶府四。至元七年,改為路。八年,分大理國三十七部為南北中三路,路設達魯花赤并總管。 十三年,立云南行中書省,初置郡縣,遂改善闡為中慶路。領司一、縣三、州四。州領八縣。本路軍民屯田二万二千四百雙有奇。 錄事司。 縣三 昆明,中。倚郭。唐置。元憲宗四年,分其地立千戶二。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領縣。二十一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余里,夏潦必冒城郭。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頃,皆為良田云。 富民,下。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戶。十二年,即黎灢立縣。 宜良。下。唐匡州,即其地。蠻酋羅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羅裒龍,乃今縣也。元憲宗六年,立太池千戶,隸嵩明万戶。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治太池縣。二十一年,州罷為縣,后廢太池來屬。 州四 嵩明州,下。 州在中慶東北,治沙札臥城。烏蠻車氏所筑,白蠻名為嵩明。昔漢人居之,后烏、白蠻強盛,漢人徙去,盟誓于此,因號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會處也。漢人嘗立長州,筑金城、阿葛二城。蒙氏興,改長州為嵩盟部,段氏因之。元憲宗六年,立嵩明万戶。至元十二年,复改長州。十五年,升嵩明府。二十二年,降為州。領二縣: 楊林,下。在州東南,治楊林城,乃雜蠻枳氏、車氏、斗氏、麼氏四种所居之地,城東門內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元憲宗七年,立羊林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縣。 邵甸。下。在州西,治白邑村,無城郭,車蠻、斗蠻舊地,名為束甸,以束為邵,憲宗七年,立邵甸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縣。 晉宁州,下。 唐晉宁縣,蒙氏、段氏皆為陽城堡部。元憲宗七年,立陽城堡万戶。至元十二年,改晉宁州。領二縣: 呈貢,下。西臨滇澤之濱,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間相去六十里,有故城曰呈貢,世為些莫強宗邵蠻所居。元憲宗六年,立呈貢千戶。至元十二年,割詔營、切龍、呈貢、雌甸、塔羅、和羅忽六城及烏納山立呈貢縣。 歸化。下。在州東北,呈貢縣南,西賓滇澤,地名大吳龍,昔吳氏所居,后為些莫徒蠻所有,世隸善闡。憲宗六年,分隸呈貢千戶。至元十二年,割大吳龍、安江、安水明立歸化縣。 昆陽州,下。 在滇池南,僰、□雜夷所居,有城曰巨橋,今為州治。閣羅鳳叛唐,令曲旂蠻居之。段氏興,隸善闡。元憲宗并羅瑀等十二城,立巨橋万戶。至元十三年,改昆陽州。領二縣: 三泊,下。至元十三年,于那龍城立縣。 易門。下。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為烏蠻所居。段氏時,高智升治善闡,奄而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門千戶。十二年,改為縣。縣西有泉曰洟源。訛作易門。 安宁州,下。 唐初置安宁縣,隸昆州。閣羅鳳叛唐后,烏、白蠻遷居。蒙氏終,善闡酋孫氏為安宁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元憲宗七年,隸陽城堡万戶。至元三年,立安宁千戶。十二年,改安宁州。領二縣: 祿丰,下。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熱,非大酋所居,惟烏、雜蠻居之,遷徙不常。至元十三年,割安宁千戶之碌琫、化泥、驥琮籠三處立祿丰縣。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譯謂碌為石,琫為甑,訛為今名。 羅次。下。在州北,治壓磨呂白村,本烏蠻羅部,地險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羅部立羅次州,隸中慶路。二十四年,改州為縣。二十七年,隸安宁州。 威楚開南等路,下。 為雜蠻耕牧之地,夷名俄碌,歷代無郡邑,后爨酋威楚筑城俄碌眭◣~之。唐時蒙舍詔閣羅鳳合六詔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鎮南州是也。后閣羅鳳叛,于本境立郡縣,諸爨盡附。蒙氏立二都督、六節度,銀生節度即今路也。及段氏興,銀生隸姚州,又名當箸驗。及高升泰執大理國柄,封其侄子明量于威楚,筑外城,號德江城,傳至其裔長壽。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立威楚万戶。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總管府。領縣二、州四。州領一縣。本路軍民屯田共七千一百雙。 縣二 威楚,下。倚郭。至元十五年,升威州,仍立富民、淨樂二縣。二十一年,降州為威楚縣,革二縣為鄉來屬。 定遠。下。在路北,地名目直睒,雜蠻居之。諸葛孔明征南中,經此睒,后號為牟州。唐蒙氏遣爨蠻酋抬萼鎮牟州,筑城曰耐籠。至高氏專大理國政,命云南些莫徒酋夷羡徙民二百戶于黃蓬阱,其抬萼故城隸高氏。元憲宗四年,立牟州千戶,黃蓬阱為百戶。至元十二年,改為定遠州,黃蓬阱為南宁縣,后革縣為鄉,改州為縣,隸本路。 州四 鎮南州,下。 州在路北,昔朴、落蠻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雞和。至唐時,蒙氏并六詔,征東蠻,取和子、雞和二城,置石鼓縣,又于沙卻置俗富郡。沙卻即今州治。至段氏封高明量為楚公,欠舍、沙卻皆隸之。元憲宗三年,其酋內附。七年,立欠舍千戶、石鼓百戶。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舍千戶為鎮南州,立定邊、石鼓二縣。二十四年,革二縣為鄉,仍隸本州。 南安州,下。 州在路東南,山岭稠疊,內一峰竦秀,林麓四周,其頂有泉。昔黑爨蠻祖瓦晟吳立柵居其上,子孫漸盛,不隸他部,至高氏封威楚方隸焉。憲宗立摩芻千戶,隸威楚万戶。至元十二年,改千戶為南安州,隸本路。領一縣: 廣通。下。縣在州之北,夷名為路睒,雜蠻居之。南詔閣羅鳳曾立路睒縣,至段氏封高明量于威楚,其后宜州酋些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高長壽遂處于路睒,易裒去舊堡二十里,山上筑城白龍戲新柵。憲宗七年,長壽內附,立路眭═d戶。至元十二年改為廣通縣,隸南安州。 開南州,下。 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蠻所居也。庄豸滇池,漢武開西南夷,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嘗涉其境。至蒙氏興,立銀生府,后為金齒、白蠻所陷,移府治于威楚,開南遂為生蠻所据。自南詔至段氏,皆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統三年平之,以所部隸威楚万戶。至元十二年,改為開南州。 威遠州,下。 州在開南州西南,其川有六,昔扑、和泥二蠻所居。至蒙氏興,開威楚為郡,而州境始通。其后金齒、白夷蠻酋阿只步等奪其地。中統三年征之,悉降。至元十二年,立開南州及威遠州,隸威楚路。 武定路軍民府,下。 唐隸姚州,在滇北,昔□鹿等蠻居之。至段氏使烏蠻阿啋v納洟□共龍城于共甸,又筑城名曰易龍,其裔孫法瓦浸盛,以其遠祖羅婺為部名。元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為万戶,隸威楚。至元八年,并仁德、于矢入本部為北路。十二年,割出二部,改本路為武定。領州二。州領四縣。本路屯田七百四十八雙。 州二 和曲州,下。 州在路西南,蠻名叵簉甸,僰、犬鹿諸种蠻所居。地多漢冢,或謂漢人曾居。蒙氏時,白蠻据其地,至段氏以烏蠻阿歷刀并吞諸蠻聚落三十余處,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隸羅婺部。元憲宗六年,改叵簉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為州。領二縣: 南甸,下。路治本縣,蠻曰瀼甸,又稱洟陬籠。至元二十六年改為縣。 元謀。下。夷中舊名環州,元治五甸,至元十六年改為縣。 祿勸州,下。 州在路東北,甸名洪農碌券,雜蠻居之,無郡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祿勸州。領二縣: 易籠,下。易籠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場。縣境有二水,蠻語謂洟為水,籠為城,因此為名。昔羅婺部大酋居之,為群酋會集之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縣。 石舊。下。縣在州東,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抹捻,曰曲蔽。掌鳩甸有溪繞其三面,凡數十渡,故名,今訛名石舊。至元二十六年,立縣。 鶴慶路軍民府,下。 府治在麗江路東南,大理路東北,夷名其地曰鶴川、樣共。昔隸越析詔,漢、唐未建城邑。開元末,閣羅鳳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徙治羊苴城,地近龍尾、鶴柘,今府即其地也。大和中,蒙勸封祐于樣共立謀統郡。蒙氏后,經數姓如故。元憲宗三年內附,為鶴州。七年,立二千戶,仍稱謀統,隸大理上万戶。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戶,复為鶴州。二十年,為燕王分地,隸行省。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領一縣: 劍川。下。縣治在劍川湖西,夷云羅魯城。按《唐史》南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与南詔戰,不胜,遂保劍川,更稱劍浪。貞元中,南詔擊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徙居劍睒西北四百里,號劍羌。蒙氏終,至段氏,改劍川為義督瞼。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義督千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劍川縣,隸鶴州。軍民屯田共二千余雙。 云遠路軍民總管府,元貞二年置。 徹里軍民總管府,大德中置。大德中,云南省言:“大徹里地与八百媳婦犬牙相錯,勢均力敵。今大徹里胡念已降,小徹里复控扼地利,多相殺掠,胡念日与相拒,不得离,遣其弟胡倫入朝,指畫地形,乞別立徹里軍民宣撫司,擇通習蠻夷情狀者為之帥,招其來附,以為進取之地。”乃立徹里軍民總管府。 廣南西路宣撫司。闕。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路因江為名,謂金沙江出沙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麗江即古麗水,兩漢至隋、唐皆為越巂郡西徼地,昔麼蠻、些蠻居之,遂為越析詔。二部皆烏蠻种,居鐵橋。貞元中,其地歸南詔。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麼、些負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二十二年,府罷,于通安、巨津之間立宣撫司。領府一、州七。州領一縣。 府一 北胜府,在麗江之東。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有施蠻者,貞元中為异牟尋所破,遷其种居之,號劍羌,名其地曰成偈眭╮A又改名善巨郡。蒙氏終,段氏時,高智升使其孫高大惠鎮此郡。后隸大理。元憲宗三年,其酋高俊內附。至元十五年,立為施州。十七年,改為北胜州。二十年,升為府。 州七 順州,在麗江之東,俗名牛眭╮C昔順蠻种居劍、共川。唐貞元間,南詔异牟尋破之,徙居鐵橋、大婆、小婆、三探覽等川。其酋成斗族漸盛,自為一部,遷于牛眭╮C至十三世孫自瞠猶隸大理。元憲宗三年內附。至元十五年,改牛睒為順州。 蒗蕖州,治羅共眭╮A在麗江之東,北胜、永宁南北之間,羅落、麼、些三种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征大理。至元九年內附。十六年,改羅共睒為蒗蕖州。 永宁州,昔名樓頭眭╮A接吐蕃東徼,地名答藍,麼、些蠻祖泥月烏逐出吐蕃,遂居此眭╮A世屬大理。憲宗三年,其三十一世孫和字內附。至元十六年,改為州。 通安州,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眭╮C仆繲蠻所居,其后麼、些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世隸大理。憲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孫麥良內附。中統四年,以麥良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麥兀襲父職。十四年,改三睒為通安州。 蘭州,在蘭滄水之東。漢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蘭滄水,置博南縣。唐為盧鹿蠻部。至段氏時,置蘭溪郡,隸大理。元憲宗四年內附,隸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蘭州。 寶山州,在雪山之東,麗江西來,環帶三面。昔麼、些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徙居此,二十余世。世祖征大理,自卞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內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魯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 巨津州,昔名羅波九眭╮A北接三川、鐵橋,西鄰吐蕃。按《唐書》,南詔居鐵橋之南,西北与吐蕃接。今州境實大理西北陬要害地,麼、些大酋世居之。憲宗三年內附。至元十四年,于九眭╞艄足z州,蓋以鐵橋自昔為南詔、吐蕃交會之大津渡,故名。領一縣: 臨西。下。縣在州之西北,乃大理极邊險僻之地,夷名羅裒間,居民皆麼、些二种蠻。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縣,于羅裒間立臨西縣,以西臨吐蕃境故也,隸巨津州。 東川路,下。 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軍民總管府。下。 益良州。下。 強州。下。 孟杰路。自東川路以下闕。泰定三年,八百媳婦蠻請官守,置木安、孟杰二府于其地。 普安路,下。 治在盤町山陽,巴盤江東。古夜郎地。秦為黔中地,兩漢隸牂牁郡,蜀隸興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興古郡為盤州。蒙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鄙,東爨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諸蠻据其地,號于失部,世為酋長。元憲宗七年,其酋內附,命為于失万戶。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總管府。明年,更立招討司。十六年,改為宣撫司。二十二年,罷司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万戶府,曲、靖二州在漢為夜郎味縣地。蜀分置興古郡。隋初為恭州、協州。唐置南宁州。東、西爨分烏、白蠻二种,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龍和城,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通謂之東爨烏蠻。貞觀中,以西爨歸王為南宁都督,襲殺東爨首領蓋聘。南詔閣羅鳳以兵脅西爨,徙之至龍和,皆殘于兵。東爨烏蠻复振,徙居西爨故地,世与南詔為婚,居故曲靖州。天寶末,征南詔,進次曲靖州,大敗,其地遂沒于蠻。元憲宗六年,立磨彌部万戶。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年,以隸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撫司。領縣一、州五。州領六縣。本路屯田四千四百八十雙,歲輸金三千五百五十兩、馬一百八十四。 縣一 南宁。下。倚郭。唐以爨歸王為南宁州都督,治石城。及閣羅鳳叛,州廢,蒙氏改石城郡。至段氏,烏蠻莫瀰部酋据石城。元憲宗三年內附。六年,立千戶,隸莫瀰部万戶。至元十三年,升南宁州。二十二年,革為縣。 州五 陸涼州,下。 即漢牂牁郡之平夷縣。南詔叛后,落溫部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內附,立落溫千戶,屬落蒙万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陸涼州。領二縣: 芳華,下。在州西。 河納。下,在州南,治蔡村。 越州,下。 在路之南,其川名魯望,普麼部蠻世居之。憲宗四年內附。六年,立千戶,隸末迷万戶。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隸曲靖路。 羅雄州,下。 与溪洞蠻獠接壤,歷代未嘗置郡,夷名其地為塔敝納夷甸。俗傳盤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后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憲宗四年內附。七年,隸普摩千戶。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為羅雄州,隸曲靖路。 馬龍州,下。 夷名曰撒匡。昔僰、剌居之,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至羅苴內附,于本部立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州,即舊馬龍城也。領一縣: 通泉。下。在州西南,与嵩明州楊林縣接壤,納垢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為易龍百戶,隸馬龍千戶。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縣,隸馬龍州。 沾益州,下。 在本路之東北,据南盤江、北盤江之間。唐初置州,天寶末,沒于蠻,為僰、剌二种所居。后磨彌部奪之。元初其孫普垢歷刀內附。憲宗七年,以本部隸曲靖磨彌万戶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領三縣: 交水,下。治易陬龍城。其先磨彌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國高護軍逐其子孫為私邑。憲宗五年內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縣。 石梁,下。系磨彌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為縣。 羅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彌部東境。 澂江路,下。 治在滇池東南。唐屬牂州,隸黔州都督府。開元中,降為羈縻州。今夷中名其地曰羅伽甸。初,麼、些蠻居之,后為僰蠻所奪。南詔蒙氏為河陽郡,至段氏,麼、些蠻之裔复居此甸,號羅伽部。元憲宗四年內附,六年以羅伽部為万戶。至元三年,改万戶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澄江路。領縣三、州二。州領三縣。本路屯田四千一百雙。 縣三 河陽,下。內附后為千戶。至元十六年,為河陽州。二十六年,降為縣。江川,下。在抃江路南,星云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蠻居之。至段氏,些麼徒蠻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后弄景內附,即本部為千戶。至元十三年,改千戶為江川州。二十年,降為縣。 陽宗。下。在本路西北,明湖之南。昔麼、些蠻居之,號曰強宗部,其酋盧舍內附,立本部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縣。 州二 新興州,下。 漢新興縣。唐初隸牂州,后南詔叛,降為羈縻州。蒙氏為溫富州。段氏時麼、些蠻分居其地。內附后,立為千戶。至元十三年,改新興州,隸澄江路。領二縣: 普舍,下。在州西北。昔有強宗部蠻之裔,長曰部傍,据普具龍城,次曰普舍,据普札龍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漢人所筑。二酋屢爭其地,莫能定。后普舍孫苴歷刀內附,立本部為千戶。十三年,改千戶為普舍縣,治普札龍城,隸新興州。研和。下。麼些徒蠻步雄居之,其孫龍鐘內附,立百戶。至元十三年,改為縣。 路南州,下。 州在本路之東,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呂,黑爨蠻之裔落蒙所筑,子孫世居之,因名落蒙部。憲宗朝內附,即本部立万戶。至元七年,并落蒙、羅伽、末迷三万戶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為二路,改羅伽為澄江路,落蒙為路南州,隸澄江路。領一縣: 邑市。下。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彌歪二城立邑市縣,彌沙等五城立彌沙縣。二十四年,并彌沙入本縣,隸路南州。 普定路,本普里部,歸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羅思、呂國瑞入賄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請創羅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羅甸國札哇并龍家、宋家、犵狫、貓人諸种蠻夷四万六千六百戶。阿卜、阿牙者來朝,為曲靖路宣慰同知脫因及普安路官所阻。會云南行省言:“羅甸即普里也,歸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隸云南省三十余年,賦役如期。今所創羅甸宣慰安撫司,隸湖南省。斡羅思等擅以兵脅降普定土官矣資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覲,邀功希賞。气罷之,仍以其地隸云南。”制可。 大德七年,改為路。大德七年,中書省臣言:“蛇節、宋隆濟等作亂,普定知府容苴率眾效順。容苴沒,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襲其夫職。仍改普定為路,隸曲靖宣慰司,以适姑為本路總管,虎符。” 仁德府,昔僰、剌蠻居之,無郡縣。其部曰仲扎溢源,后烏蠻之裔新丁奪而有之。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以為部號,語訛為仁地。憲宗五年內附。明年,立本部為仁地万戶。至元初复叛,四年降之,仍為万戶。十三年,改万戶為仁德府。本府屯田五百六十雙。 領縣二: 為美,下。縣治在府北,地名溢浦适侶睒甸,即仁地故部。至元二十四年置縣。 歸厚。下。縣治在府西,地名易浪湳龍,舊隸仁地部。至元二十四年,分立二縣,曰倘俸,曰為美。二十五年,改倘俸曰歸厚。 羅羅蒙慶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建昌路,下。 本古越巂地,唐初設中都督府,治越巂。至德中,沒于吐蕃。貞元中复之。懿宗時,蒙詔立城曰建昌府,以烏、白二蠻實之。其后諸酋爭強,不能相下,分地為四,推段興為長。其裔浸強,遂并諸酋,自為府主,大理不能制。傳至阿宗,娶落蘭部建蒂女沙智。元憲宗朝,建蒂內附,以其婿阿宗守建昌。至元十二年,析其地置總管府五、州二十三,建昌其一路也,設羅羅宣慰司以總之。本路領縣一、州九。州領一縣。本路立軍民屯田。 縣一 中縣。縣治在住頭回甸,蓋越巂之東境也。所居烏蠻自別為沙麻部,以酋長所立處為中州。至元十年內附。十四年,仍為中州。二十二年,降為縣。隸建昌路。 州九 建安州,下。 即總府所治。建蒂既平,分建昌府為万戶二,又置千戶二。至元十五年,割建鄉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立寶安州。十七年,改本千戶為建安州。二十六年,革寶安州,以其鄉村來屬。 永宁州,下。 在建昌之東郭。唐時南詔立建昌郡,領建安、永宁二州。元至元九年,西平王平建蒂。十六年,分建昌為二州,在城曰建安,東郭曰永宁,俱隸建昌路。 瀘州,下。 州在路西,昔名沙城瞼,即諸葛武侯禽孟獲之地。有瀘水,深廣而多瘴,鮮有行者,冬夏常熱,其源可燅雞豚。至段氏時,于熱水甸立城。名洟籠,隸建昌。憲宗時,建蒂內附,复叛,至元九年平之。十五年,改洟籠為瀘州。 禮州,下。 州在路西北,瀘沽水東,所治曰籠麼城。南詔末,諸蠻相侵奪,至段氏興,并有其地。裔孫阿宗內附,复叛,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戶。十五年,改為禮州。領一縣: 瀘沽。縣在州北。昔羅落蠻所居,至蒙氏霸諸部,以烏蠻酋守此城,后漸盛,自號曰落蘭部,或稱羅落。其裔蒲德遣其侄建蒂內附。建蒂繼叛,殺蒲德,自為酋長,并有諸部。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戶。十三年升万戶,十五年改縣。 里州,下。 唐隸巂州都督。蒙詔時落蘭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傳至納空,隨建蒂內附。中統三年叛。至元十年,其子耶吻效順,隸烏蒙。十八年,設千戶。二十二年,同烏蠻叛,奔羅羅斯。二十三年,升軍民總管府。二十六年,府罷為州,隸建昌路。 闊州,下。 州治密納甸。古無城邑,烏蒙所居。昔仲由蒙之裔孫名科居此,因以名為部號,后訛為闊。至三十七世孫僰羅內附。至元九年,設千戶。二十六年,改為州。 邛部州,下。 州在路東北,大渡河之南,越巂之東北。君長十數,筰都最大。唐立邛部縣,后沒于蠻。至宋歲貢名馬土物,封其酋為邛都王。今其地夷稱為邛部川,治烏弄城,昔麼、些蠻居之,后仲由蒙之裔奪其地。元憲宗時內附。中統五年,立邛部川安撫招討使,隸成都元帥府。至元十年,割屬羅羅斯宣慰司。二十一年,改為州。 隆州,下。 州在路之西南,与漢邛都縣接境,唐會川縣之西北。蒙氏改會川為會同邏,立五瞼,本州為邊府瞼。其后瞼主楊大蘭于瞼北塏上立城,分派而居,名曰大隆城,即今州治也。元至元十三年內附。十四年,設千戶。十七年,改隆州。 姜州,下。 姜者蠻名也。烏蠻仲牟由之裔阿壇絳始居閟畔部,其孫阿羅仕大理國主高泰,是時會川有城曰龍納,羅落蠻世居焉。阿羅挾高氏之勢,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絳部。憲宗時,隨閟畔內附,因隸焉。至元八年,為落蘭部酋建蒂所破。九年平之,遂隸會川,后屬建昌。十五年,改為姜州。二十七年,复屬閟畔部,后又屬建昌。 德昌路軍民府,下。 漢邛都縣地,唐沒于南詔。路在建昌西南,所居蠻號屈部。元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為昌州。二十三年,罷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魯城。領州四。本路立軍民屯田。 昌州,下。 路治本州。初,烏蠻阿屈之裔浸強,用祖名為屈部。其孫烏則,至元九年內附。十二年,改本部為州,兼領普濟、威龍,隸定昌路。二十三年,罷定昌路,并隸德昌。 德州,下。 在路之北。其地今名吾越甸,城曰亦苴龍,所居蠻苴郎,以遠祖名部曰赬綖。憲宗時內附。至元十二年,立千戶。十三年,改為德州,隸德平路。二十三年,改隸德昌。 威龍州,下。 州在路西南,夷名巴翠部,領小部三,一曰沙媧普宗,二曰烏雞泥祖,三曰媧諾龍菖蒲,皆□魯蠻种也。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龍州,隸德昌。 普濟州,下。 州在路西北,夷名玕甸。昔為荒僻之地,□魯蠻世居之,后屬屈部。至元九年,隨屈部內附。十五年,于玕甸立定昌路。二十三年,路革,改隸德昌。 會川路,下。 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于此。其地當征蠻之要沖,諸酋听會之所,故名。天寶末,沒于南詔,立會川都督府,又號清宁郡。至段氏仍為會川府。元至元九年內附。十四年立會川路,治武安州。領州五。本路立軍民屯田。 武安州,下。 蠻稱龍泥城。至元十四年,立管民千戶。十七年,改為武安州。 黎溪州,下。 古無城邑,蠻云黎彄,訛為今名。初,烏蠻与漢人雜處,及南詔閣羅鳳叛,徙白蠻守之。蒙氏終,羅羅逐去白蠻。段氏興,令羅羅蠻乞夷据其地。至元九年,其裔阿夷內附,改其部為黎溪州。 永昌州,下。 州在路北,治故歸依城,即古會川也。唐天寶末,沒于南詔,置會川都督。至蒙氏改會同府,置五瞼,徙張、王、李、趙、楊、周、高、段、何、蘇、龔、尹十二姓于此,以趙氏為府主,居今州城。趙氏弱,王氏据之。及段氏与高氏專政,逐王氏,以其子高政治會川。元憲宗三年,征大理,高氏逃去。九年,故酋王氏孫阿龍率眾內附。至元八年,以其男阿禾領會川。十四年,改管民千戶。十七年,立永昌州,隸會川路。 會理州,下。 州在會川府東南。唐時南詔屬會川節度,地名昔陀。有蠻名阿壇絳,亦仲由蒙之遺种。其裔羅于則,得昔陀地居之,取祖名曰絳部,后強盛,盡有四州之地,號蒙歪。元憲宗八年,其孫亦蘆內附,隸閟畔万戶。至元四年,屬落蘭部。十三年,改隸會川路。十五年,置會理州,仍隸會川。二十七年,复屬閟■■畔部。 麻龍州,下。 麻龍者,城名也,地名棹羅能。烏蠻蒙次次之裔,祖居閟畔東川,后普恐遷苗臥龍,其孫阿麻內附。至元五年,為建蒂所并。十二年,屬會川。十四年,立管民千戶,隸會川路。十七年,立為州。二十七年,割屬閟畔部。 柏興府,昔摩沙夷所居。漢為定笮縣,隸越巂郡。唐立昆明縣。天寶末沒于吐蕃。后复屬南詔,改香城郡。元至元十年,其鹽井摩沙酋羅羅將犬鹿鹿、茹庫內附。十四年,立鹽井管民千戶。十七年,改為閏鹽州,以犬鹿鹿部為普樂州,俱隸德平路。二十七年,并普樂、閏鹽二州為閏鹽縣,立柏興府,隸羅羅宣慰司。領縣二: 閏鹽,下。倚郭。夷名為賀頭甸,以縣境有鹽井故名。 金縣。下。縣在府北,夷名利寶揭勒。所居蠻因茹庫,乃漢越巂郡北境,与吐蕃接。至元十五年,立為金州,后降為縣,以縣境斛僰和山出金,故名焉。 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兼管軍万戶府 臨安路,下。 唐隸牂州,天寶末沒于南詔。蒙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為秀山郡,阿僰部蠻居之。元憲宗六年內附,以本部為万戶。至元八年改為南路,十三年又改為臨安路。領縣二、千戶一、州三。州領二縣。宣慰司所領屯田六百雙,本路有司所管三千四百雙,爨僰軍千戶所管一千一百五十雙有奇。 縣二 河西,下。縣在杞麓湖之南,又名其地曰休腊。昔庄掞王其地。唐初于姚州之南置西宗州,領三縣,河西其一也。天寶后沒于蠻,為步雄部,后阿僰蠻易渠奪而居之。元憲宗六年內附。七年,即阿僰部立万戶,休腊隸之。至元十三年,始為河西州,隸臨安路。二十六年,降為縣。 蒙自。下。縣界南鄰交趾,西近建水州。縣境有山名自則,漢語訛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筑,即今縣治,下臨巴甸。南詔時以趙氏鎮守,至段氏,阿僰蠻居之。憲宗六年內附,繼叛,七年平之,立千戶,隸阿僰万戶。至元十三年,改阿僰万戶為臨安路,以本千戶為縣。 舍資千戶。蒙自縣之東,阿僰蠻所居地。昔名褒古,又曰部裊踵甸。傳至裔孫舍資,因以為名。內附后,隸蒙自千戶。至元十三年,改蒙自為縣,其地近交趾,遂以舍資為安南道防送軍千戶,隸臨安路。 州三 建水州,下。 在本路之南,近接交趾,為云南极邊。治故建水城,唐元和間蒙氏所筑,古稱步頭,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漲溢如海,夷謂海為惠,歷刀為大,故名惠歷刀,漢語曰建水,歷趙、楊、李、段數姓,皆仍舊名,些麼徒蠻所居。內附后,立千戶,隸阿僰万戶。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隸臨安路。 石平州,下。 在路之西南,阿僰蠻据之,得石坪,聚為居邑,名曰石坪。至元七年,改邑為州,隸臨安路。 宁州,下。 在本路之東。唐置黎州,天寶末沒于蠻。地號浪曠,夷語謂旱龍也。步雄部蠻些麼徒据之,后屬爨蠻酋阿几,以浪曠割与宁酋豆圭。元憲宗四年,宁酋內附。至元十三年,改為宁州,隸臨安路。舊領三縣:通海,翏峨,西沙。西沙在州東,宁部蠻世居之。其裔孫西沙筑城于此,因名西沙籠。憲宗四年,其酋普提內附,就居此城為万戶。至元十三年,立為西沙縣。二十六年,以隸宁州。至治二年,并入州。領二縣: 通海,下。倚郭。元初立通海千戶,隸善闡万戶。至元十三年,改通海縣,隸宁海府。二十七年,府革,直隸臨安路,今割隸宁州。 翏峨。下。縣在河西縣之西,控扼山谷,北接滇池,亦屬滇國。昔匊e蠻居之,后阿僰酋逐匊e据其地。至其孫阿次內附,以其部立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州,領邛洲、平甸二縣。二十六年,降為縣,并二縣為鄉,隸臨安路。今割隸宁州。 廣西路,下。 東爨烏蠻彌鹿等部所居。唐為羈縻州,隸黔州都督府。后師宗、彌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憲宗七年,二部內附,隸落蒙万戶。至元十二年,籍二部為軍,立廣西路。十八年,复為民。領州二。 師宗州,下。 在路之東南。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后師宗据匿弄甸,故名師宗部。至元十二年,立為千戶。十八年,复為民。二十七年,改為州。 彌勒州,下。 在路南。昔些莫徒蠻之裔彌勒得郭甸、巴甸、部籠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彌勒。至元十二年,為千戶。十八年,复為民。二十七年,改為州。 元江路,下。 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當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諸部蠻自昔据之。憲宗四年內附,七年复叛,率諸部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遙立元江府以羈縻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討平之,割羅盤、馬籠、步日、思麼、羅丑、羅陀、步騰、步竭、台威、台陽、設栖、你陀十二部于威遠,立元江路。 步日部。在本路之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蠻鎮之,名步日瞼。 馬籠部。因馬籠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蠻阿僰。元初立為千戶,屬宁州万戶。至元十三年,改隸元江万戶。二十五年,屬元江路。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大理路軍民總管府,上。 本漢楪榆縣地。唐于昆明之梇棟川置姚州都督府,治楪榆洱河蠻。后蒙舍詔皮羅閣逐河蠻取太和城,至閣羅鳳號大蒙國。云南先有六詔,至是請于朝,求合為一,從之。蒙舍在其南,故稱南詔。徙治太和城。至异牟尋又遷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其后鄭、趙、楊三氏互相篡奪,至石晉時,段思平更號大理國。元憲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戶。至元七年,并二万戶為大理路。有點蒼山在大理城西,周廣四百里,為云南形胜要害之地。城中有五花樓,唐大中十年,南詔王券丰佑所建。樓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世祖征大理時,駐兵樓前。至元三年,嘗賜金重修焉。 領司一、縣一、府二、州五。府領一縣,州領二縣。 錄事司。憲宗七年,立中千戶,屬大理万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錄事司。十二年,升理州。二十一年,州罷,复立錄事司。 縣一 太和。倚郭。憲宗七年,于城內外立上中下三千戶。至元二十六年,即中千戶立錄事司,上下二千戶立縣。 府二 永昌府,唐時蒙氏据其地,歷段氏、高氏皆為永昌府。元憲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戶。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為府,隸大理路。領一縣: 永平。下。縣在府東,鹿滄江之東,即漢博平縣。唐蒙氏改胜鄉郡,屬永昌。至元十一年,改永平縣,隸永昌府。 騰沖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眭╪a。唐置羈縻郡。蒙氏九世孫异牟尋取越眭╮A逐諸蠻有其地,為軟化府。其后白蠻徙居之,改騰沖府。元憲宗三年,府酋高救內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縣。十四年,改騰沖府。二十五年,罷州縣,府如故。永昌、騰沖二府軍民屯田共二万二千一百五雙。 州五 鄧川州,下。 在本路北。夷有六詔,矰眭◢鉹@也。唐置矰川州,治大厘。蒙氏襲而奪之,后改德原城,隸大理。段氏因之。元憲宗三年內附。七年,立德原千戶,隸大理上万戶。至元十一年,改德原城為鄧川州。領一縣: 浪穹。下。本名彌茨,乃浪穹詔所居之地。唐初,其王鐸羅望与南詔戰,不胜,保劍川,更稱劍浪。貞元中,南詔破之,以浪穹、施浪、鄧睒總三浪為浪穹州。元憲宗七年內附,立浪穹千戶,隸大理上万戶。至元十一年降為縣,隸鄧川州。 蒙化州,下。 本蒙舍城。唐置陽瓜州。天寶間,鳳伽异為州刺史。段氏為開南縣。元憲宗七年,以蒙舍立千戶,屬大理上万戶。至元十一年,立蒙化府。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年,降為州,复隸大理路。 趙州,下。 昔為羅落蠻所居地。蒙氏立國,有十瞼,趙川瞼其一也。夷語瞼若州。皮羅閣置趙郡,閣羅鳳改為州,段氏改天水郡。憲宗七年立趙瞼千戶,隸大理下万戶。至元十一年改為州,又于白崖瞼立建宁縣,隸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縣革入州,隸大理路。 姚州,下。 唐于梇棟川置姚州都督府。天寶間,閣羅鳳叛,取姚州,附吐蕃。終段氏為姚州。元憲宗三年內附。七年,立統矢千戶、大姚堡千戶。至元十二年,罷統矢,立姚州,隸大理路。領一縣: 大姚,下。唐置西濮州,后更名髳州,南接姚州,統縣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与梇棟川相接。元憲宗七年,立千戶,隸大理下万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大姚縣,隸姚州。 云南州,下。 唐以漢云南縣置郡。蒙氏至段氏并為云南州。元憲宗七年立千戶,隸大理下万戶。至元十一年,立云南州。 蒙怜路軍民府。至元二十七年,從云南行省請,以蒙怜甸為蒙怜路軍民總管府,蒙萊甸為蒙萊路軍民總管府。其余闕。 蒙萊路軍民府。闕。 金齒等處宣撫司。其地在大理西南,蘭滄江界其東,与緬地接其西。土蠻凡八种:曰金齒,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驃,曰繲,曰渠羅,曰比蘇。按《唐史》,茫施蠻本關南种,在永昌之南,樓居,無城郭。或漆齒,或金齒,故俗呼金齒蠻。自漢開西南夷后,未嘗与中國通。唐南詔蒙氏興,异牟尋破群蠻,盡虜其人以實其南東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緬界,悉屬大理。及段氏時,白夷諸蠻漸复故地,是后金齒諸蠻浸盛。元憲宗四年,平定大理,繼征白夷等蠻。中統初,金齒、白夷諸酋各遣子弟朝貢。二年,立安撫司以統之。至元八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十二年,改西路為建宁路,東路為鎮康路。十五年,改安撫為宣撫,立六路總管府。二十三年,罷兩路宣撫司,并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 柔遠路,在大理之西,永昌之南。其地曰潞江,曰普坪瞼,曰申瞼僰寨,曰烏摩坪。僰蠻即《通典》所謂黑爨也。中統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与茫施、鎮康、鎮西、平緬、麓川俱立為路,隸宣撫司。 茫施路,在柔遠路之南,瀘江之西。其地曰怒謀,曰大枯眭╮A曰小枯眭╮C即《唐史》所謂茫施蠻也。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鎮康路,在柔遠路之南,蘭江之西。其地曰石眭╮A亦黑僰所居。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鎮西路,在柔遠路正西,東隔麓川。其地曰于賴睒,曰渠瀾眭╮A白夷蠻居之。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平緬路,北近柔遠路。其地曰驃眭╮A曰羅必四庄,曰小沙摩弄,曰驃眭ⅧY,白夷居之。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麓川路,在茫施路東。其地曰大布茫。曰眭ⅧY附賽,曰眭═兮u吉,曰眭╡擎硌S培,皆白夷所居。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隸宣撫司。 南眭╮A在鎮西路西北。其地有阿賽眭╮B午真眭╮A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內附,至元十五年隸宣撫司。金齒六路一睒,歲賦金銀各有差。 烏撒烏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烏撒者蠻名也。其部在中慶東北七百五十里,舊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烏雜蠻居之。今所轄部六,曰烏撒部、阿頭部、易溪部、易娘部、烏蒙部、閟畔部。其東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烏蠻之裔折怒始強大,盡得其地,因取遠祖烏撒為部名。憲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烏撒路。十五年,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改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升烏撒烏蒙宣慰司。 木連路軍民府。以下闕。 蒙光路軍民府。 木邦路軍民府。 孟定路軍民府。 謀粘路軍民府。 南甸軍民府。 六難路甸軍民府。 陋麻和管民官。 云龍甸軍民府。 縹甸軍民府。 二十四寨達魯花赤。 孟隆路軍民府。 木朵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三十年,以金齒木朵甸戶口增殖,立下路總管府,其為長者給兩珠虎符。 金齒孟定各甸軍民官。 孟愛等甸軍民府。至元二十一年,金齒新附孟愛甸酋長遣其子來朝,即其地立軍民總管府。 蒙兀路。 通西軍民總管府。大德元年,蒙陽甸酋領緬吉納款,遣其弟阿不剌等赴闕進方物,且請歲貢銀千兩及置郡縣驛傳,遂立通西軍民府。 木來軍民府。至元二十九年,云南省言:“新附金齒适當忙兀禿兒迷失出征軍馬之沖,資其芻糧,擬立為木來路。”中書省奏置散府,以布伯為達魯花赤,用其土人馬列知府事。 ------------------ 國學网站獨家推出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