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張耳者,大梁人也。1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張耳嘗亡命2游外黃。 3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4去抵父客。5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听,乃卒為請決,嫁之張耳。6張耳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陳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數游趙苦陘。7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与為刎頸交。8 注1索隱臣瓚云:“今陳留大梁城是也。” 注2索隱晉灼曰:“命者,名也。謂脫名籍而逃。”崔浩曰:“亡,無也。命,名也。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為亡命。” 注3索隱地理志屬陳留。 注4集解徐廣曰:“一云‘其夫亡’也。” 注5集解如淳曰:“父時故賓客。”索隱如淳曰:“抵,歸也,音丁禮反。” 注6索隱謂女請父客為決絕其夫,而嫁之張耳。 注7集解張晏曰:“苦陘,漢章帝改曰漢昌。”索隱地理志屬中山。張晏曰: “章帝丑其名,改曰漢昌。”正義音邢。邢州唐昌縣。 注8索隱崔浩云:“言要齊生死,斷頸無悔。”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余五百金。張耳、陳余乃變名姓,俱之陳,為里監門1以自食。兩人相對。里吏嘗有過笞陳余,陳余欲起,張耳躡之,2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余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余然之。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3 注1集解張晏曰:“監門,里正□也。” 注2集解徐廣曰:“一作‘攝’。” 注3索隱案:門者即余、耳也。自以其名而號令里中,詐更別求也。 陳涉起蘄,至入陳,兵數万。張耳、陳余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余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陳中豪杰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率士卒以誅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愿將軍立為楚王也。” 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后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万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 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后,自為樹党,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与觿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据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1陳涉不听,遂立為王。 注1正義解,紀賣反。言天下諸侯見陳胜稱王王陳,皆解墮不相從也。 陳余乃复說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桀及地形,愿請奇兵北略趙地。”于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1至諸縣,說其豪桀曰:2“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3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4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各報其怨而攻其讎,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 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万西擊秦。于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与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万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余皆城守,莫肯下。 注1索隱案:酈食其云“白馬之津”,白馬是津渡,其地与黎陽對岸。 注2集解鄧展曰:“至河北縣說之。” 注3集解漢書音義曰:“岭有五,因以為名,在交址界中也。”索隱裴氏廣州記云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斯五岭。 注4集解漢書音義曰:“家家人頭數出谷,以箕斂之。” 乃引兵東北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說范陽令曰:1“竊聞公之將死,故吊。雖然,賀公得通而生。”范陽令曰:“何以吊之?”對曰:“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數。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2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亂,秦法不施,然則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諸侯畔秦矣,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堅守范陽,少年皆爭殺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見武信君,可轉禍為福,在今矣。” 注1集解漢書曰“范陽令徐公”。 注2集解徐廣曰:“倳音胾。”李奇曰:“東方人以物插地皆為倳。” 范陽令乃使蒯通見武信君曰:“足下必將戰胜然后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听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可乎?” 武信君曰:“何謂也?”蒯通曰:“今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陽少年亦方殺其令,自以城距君。君何不繼臣侯印,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殺其令。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使驅馳燕、趙郊。燕、趙郊見之,皆曰此范陽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趙城可毋戰而降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從其計,因使蒯通賜范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余城。 至邯鄲,張耳、陳余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1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用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后。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2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听讒,還報,恐不脫于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趙后。將軍毋失時,時閒不容息。”3武臣乃听之,遂立為趙王。以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注1集解蘇林曰:“戲,地名。卻,兵退也。”正義戲音羲。出驪山。 注2集解晉灼曰:“介音戛。”瓚曰:“方言云介,特也。” 注3索隱以言舉事不可失時,時几之迅速,其閒不容一喘息頃也。 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而發兵擊趙。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系武臣等家宮中,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陳王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張耳、陳余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于趙。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雖胜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党。 韓廣至燕,燕人因立廣為燕王。1趙王乃与張耳、陳余北略地燕界。趙王閒出,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与分趙地半,乃歸王。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張耳、陳余患之。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2“吾為公說燕,与趙王載歸。” 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余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 “若欲得趙王耳。”曰:“君知張耳、陳余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 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余杖馬棰3下趙數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己邪?夫臣与主豈可同日而道哉,顧其勢初定,未敢參分而王,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 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4滅燕易矣。”燕將以為然,乃歸趙王,養卒為御而歸。 注1集解徐廣曰:“九月也。” 注2集解如淳曰:“□,賤者也。公羊傳曰‘□役扈養’。”韋昭曰:“析薪為□,炊烹為養。”晉灼曰:“以辭相告曰謝也。”索隱謂其同舍中之人也。漢書作“舍人”。 注3集解張晏曰:“言其不用兵革,驅策而已也。”索隱杖音丈。棰音之委反。 注4集解徐廣曰:“平原君傳曰‘事成執右券以責’也,券契義同耳。” 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1秦兵塞井陘,未能前。 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不封,2曰:“良嘗事我得顯幸。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 良得書,疑不信。乃還之邯鄲,益請兵。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余騎。 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籩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儿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趙人多為張耳、陳余耳目者,以故得脫出。收其兵,得數万人。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3獨立趙后,4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5立為趙王,居信都。6李良進兵擊陳余,陳余敗李良,李良走歸章邯。 注1索隱地理志屬常山。 注2集解張晏曰:“欲其漏泄,君臣相疑。” 注3索隱案:羈旅勢弱,難以立功也。 注4索隱謂獨有立六國趙王之后。 注5集解徐廣曰:“正月也。音烏轄反。”駰案:張晏曰“趙之苗裔”。 注6集解徐廣曰:“后項羽改曰襄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与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离圍之。 陳余北收常山兵,得數万人,軍鉅鹿北。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筑甬道屬河,餉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鉅鹿。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余,陳余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數月,張耳大怒,怨陳余,使張黶、陳澤1往讓陳余曰:“始吾与公為刎頸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陳余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余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黶、陳澤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后慮!”陳余曰:“吾死顧以為無益。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張黶、陳澤先嘗秦軍,3至皆沒。 注1正義音釋。 注2正義十中冀一兩胜秦。 注3索隱崔浩云:“嘗猶試。”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來,皆壁余旁,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离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1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离。涉閒自殺。卒存鉅鹿者,楚力也。 注1集解徐廣曰:“三年十二月也。” 于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張耳与陳余相見,責讓陳余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陳余怒曰:“張黶、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余。陳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1豈以臣為重去將哉?”2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余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与不取,反受其咎’。3今陳將軍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陳余還,亦望張耳不讓,4遂趨出。張耳遂收其兵。陳余獨与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陳余、張耳遂有卻。 注1索隱望,怨責也。 注2索隱案:重訓難也。或云重,惜也。 注3索隱此辭出國語。 注4正義言陳余如廁還,亦怨望張耳不讓其印。 趙王歇复居信都。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游,1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國。 注1集解韋昭曰:“雅,素也。”索隱鄭氏云“雅,故也”。韋昭云“雅,素也”。然素亦故也。故游,言慣游從,故多為人所稱譽。 陳余客多說項羽曰:“陳余、張耳一体有功于趙。”項羽以陳余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1□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而徙趙王歇王代。2 注1索隱地理志屬勃海。正義故城在滄州南皮縣北四里也。 注2集解徐廣曰:“都代縣。” 張耳之國,陳余愈益怒,曰:“張耳与余功等也,今張耳王,余獨侯,此項羽不平。”及齊王田榮畔楚,陳余乃使夏說說1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扞蔽。” 田榮欲樹党于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余。陳余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与我有舊故,2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3甘公曰:4“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雖強,后必屬漢。”故耳走漢。5漢王亦還定三秦,方圍章邯廢丘。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注1正義上“說”音悅,下式銳反。 注2集解張晏曰:“漢王為布衣時,嘗從張耳游。” 注3集解張晏曰:“羽既強盛,又為所立,是以狐疑莫知所往也。” 注4集解文穎曰:“善說星者甘氏也。”索隱天官書云齊甘公,藝文志云楚有甘公,齊楚不同。劉歆七略云“字逢,甘德”。志林云“甘公一名德”。 注5集解徐廣曰:“二年十月也。” 陳余已敗張耳,皆复收趙地,迎趙王于代,复為趙王。趙王德陳余,立以為代王。陳余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与俱。陳余曰:“漢殺張耳乃從。”于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余。陳余乃遣兵助漢。漢之敗于彭城西,陳余亦复覺張耳不死,即背漢。 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与韓信擊破趙井陘,1斬陳余泜水上,2追殺趙王歇襄國。漢立張耳為趙王。3漢五年,張耳薨,謚為景王。子敖嗣立為趙王。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后。 注1集解徐廣曰:“三年十月。” 注2集解徐廣曰:“在常山。音遲,一音丁禮反。”索隱徐廣音遲,蘇林音只。 晉灼音丁禮反,今俗呼此水則然。案:地理志音脂,則蘇音為得。郭景純注山海經云“泜水出常山中丘縣”。正義在趙州贊皇縣界。 注3集解徐廣曰:“四年十一月。”駰案:漢書“四年夏”。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蔽,1自上食,禮甚卑,有子豻禮。 高祖箕踞2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余,3故張耳客也。 生平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4說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嚙其指5出血,曰: “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复國,德流子孫,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無复出口。”貫高、趙午等十余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6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注1集解徐廣曰:“□者,臂捍也。” 注2索隱崔浩云:“屈膝坐,其形如箕。” 注3集解徐廣曰:“田叔傳云‘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然則或宜言六十余人。” 注4集解孟康曰:“音如‘潺湲’之‘潺’。冀州人謂懦弱為孱。”韋昭曰:“仁謹貌。”索隱案:服虔音鉏閒反,弱小貌也。小顏音仕連反。 注5索隱案:小顏曰“嚙指以表至誠,為其約誓”。 注6索隱蕭該音一故反。說文云:“污,穢也。” 漢八年,上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1要之置廁。2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注1索隱謂于柏人縣館舍壁中著人,欲為變也。正義柏人故城在邢州柏人縣西北十二里,即高祖宿處也。 注2集解韋昭曰:“為供置也。”索隱文穎云:“置人廁壁中,以伺高祖也。” 張晏云:“鑿壁空之,令人止中也。”今按:云“置廁”者,置人于复壁中,謂之置廁,廁者隱側之處,因以為言也。亦音側。 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趙王、貫高等。十余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轞車膠致,1与王詣長安。治張敖之罪。上乃詔趙腢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貫高与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鉗,為王家奴,從來。貫高至,對獄,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吏治榜笞數千,刺剟,2身無可擊者,終不复言。呂后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据天下,豈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3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上使泄公持節問之箯輿前。5仰視曰:“泄公邪?”泄公勞苦如生平驩,与語,問張王果有計謀不。高曰:“人情宁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以王易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于是泄公入,具以報,上乃赦趙王。 注1正義謂其車上著板,四周如檻形,膠密不得開,送致京師也。 注2集解徐廣曰:“丁劣反。”索隱徐廣音丁劣反。案:掇亦刺也,漢書作“刺爇”,張晏云“爇,灼也”。說文云“燒也”。應劭云“以鐵刺之”。 注3集解瓚曰:“以私情相問。” 注4正義泄,姓也。史有泄私。 注5集解徐廣曰:“箯音鞭。”駰案:韋昭曰“輿如今輿默,人輿以行”。索隱服虔云:“音編,編竹木如今峻,可以糞除也。”何休注公羊:“筍音峻。筍者,竹箯,一名編,齊、魯已北名為筍。”郭璞三倉注云:“箯輿,土器。” 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泄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因赦貫高。貫高喜曰:“吾王審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貫高曰:“所以不死一身無余者,白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責已塞,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殺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絕肮,遂死。1當此之時,名聞天下。 注1集解韋昭曰:“肮,咽也。”索隱蘇林云:“肮,頸大脈也,俗所謂胡脈,下郎反。”蕭該或音下浪反。 張敖已出,以尚魯元公主故,封為宣平侯。1于是上賢張王諸客,以鉗奴從張王入關,無不為諸侯相、郡守者。及孝惠、高后、文帝、孝景時,張王客子孫皆得為二千石。 注1索隱韋昭曰:“尚,奉也。不敢言取。”崔浩云:“奉事公主。”小顏云: “尚,配也。易曰‘得尚于中行’,王弼亦以尚為配。恐非其義也。 張敖,高后六年薨。1子偃為魯元王。以母呂后女故,呂后封為魯元王。2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為樂昌侯,3侈為信都侯。高后崩,諸呂無道,大臣誅之,而廢魯元王及樂昌侯、信諸侯。孝文帝即位,复封故魯元王偃為南宮侯,續張氏。4 注1集解關中記曰:“張敖頤在安陵東。”正義魯元公主墓在咸陽縣西北二十五里,次東有張敖頤,与公主同域。又張耳墓在咸陽縣東三十三里。 注2索隱案:謂偃以其母號而封也。 注3集解徐廣曰:“漢紀張酺傳曰張敖之子壽封樂昌侯,食細陽之池陽鄉也。” 注4集解張敖謚武侯。張偃之孫有罪絕。信都侯名侈,樂昌侯名壽。 太史公曰:張耳、陳余,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張耳、陳余始居約時,1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2及据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后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3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注1集解漢書音義曰:“在貧賤時也。” 注2索隱按:葛洪要用字苑云“然猶爾也”。謂相和同諾者何也。謂然諾相信,雖死不顧也。 注3索隱有本作“私利交”,漢書作“勢利”,故廉頗傳云“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則從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是也。 【索隱述贊】張耳、陳余,天下豪俊。忘年羈旅,刎頸相信。耳圍鉅鹿,余兵不進。張既望深,陳乃去印。勢利傾奪,隙末成釁。 ------------------ YOUTH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