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索隱列傳者,謂□列入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故曰列傳。正義其人行跡可序列,故云列傳。 夫學者載籍极博,猶考信于六蓺。詩書雖缺,1然虞夏之文可知也。2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荐,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3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4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5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6太史公曰:余登箕山,7其上蓋有許由頤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8義至高,9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十 注1索隱按:孔子系家稱古詩三千余篇,孔子刪三百五篇為詩,今亡五篇。 又書緯稱孔子求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刪以一百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今百篇之內見亡四十二篇,是詩書又有缺亡者也。 注2索隱按:尚書有堯典、舜典、大禹謨,備言虞夏禪讓之事,故云“虞夏之文可知也”。 注3正義舜禹皆典職事二十余年,然后踐帝位。 注4索隱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庄子云“天下大器”是也。則大器亦重器也。 注5正義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岳穎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穎水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許由歿,葬此山,亦名許由山。” 在洛州陽城縣南十三里。 注6索隱按:“說者”謂諸子雜記也。然堯讓于許由,及夏時有卞隨、務光等,殷湯讓之天下,并不受而逃,事具庄周讓王篇。正義經史唯稱伯夷、叔齊,不及許由、卞隨、務光者,不少概見,何以哉?故言“何以稱焉”,為不稱說之也。 注7索隱蓋楊惲、東方朔見其文稱“余”,而加“太史公曰”也。 注8索隱謂太史公聞庄周所說許由、務光等。 注9索隱謂堯讓天下于許由,由遂逃箕山,洗耳于穎水;卞隨自投于桐水; 務光負石自沈于盧水:是義至高。 注十索隱按:概是梗概,謂略也。蓋以由、光義至高,而詩書之文辭遂不少梗概載見,何以如此哉?是太史公疑說者之言或非實也。正義概,古代反。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异焉。1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2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3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4采薇而食之。5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6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7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8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9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十 注1索隱謂悲其兄弟相讓,又義不食周粟而餓死。睹音鶯。軼音逸。謂見逸詩之文,即下采薇之詩是也。不編入三百篇,故云逸詩也。可异焉者,按論語云“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今其詩云“我安适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是怨詞也,故云可异焉。 注2索隱按:“其傳”蓋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也。其傳云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相傳至夷、齊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解者云夷,齊,謚也;伯,仲,又其長少之字。按:地理志孤竹城在遼西令支縣。應劭云伯夷之國也。其君姓墨胎氏。正義本前注“丙寅”作“殷湯正月三日丙寅”。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 注3索隱劉氏云:“盍者,疑辭。蓋謂其年老歸就西伯也。” 注4集解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阪華山之北,河曲之中。”正義曹大家注幽通賦云:“夷齊餓于首陽山,在隴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記云:“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今在偃師縣西北。又孟子云:“夷、齊避紂,居北海之濱。” 首陽山,說文云首陽山在遼西。史傳及諸書,夷、齊餓于首陽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后不詳。庄子云:“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下闇,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絜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下詩“登彼西山”,是今清源縣首陽山,在岐陽西北,明即夷、齊餓死處也。 注5索隱薇,蕨也。爾雅云:“蕨,□也。”正義陸璣毛詩草木疏云:“薇,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也。” 注6索隱按:西山即首陽山也。 注7索隱謂以武王之暴臣易殷紂之暴主,而不自知其非矣。 注8索隱言羲、農、虞、夏敦朴禪讓之道,超忽久矣,終沒矣。今逢此君臣爭奪,故我安适歸矣。 注9索隱于嗟,嗟歎之辭也。徂者,往也,死也。言己今日餓死,亦是運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時,至幽憂而餓死。 注十索隱太史公言己觀此詩之情,夷、齊之行似是有所怨邪?又疑其云非是怨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1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荐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噯不厭,2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3肝人之肉,4暴戾恣睢,5聚党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6是遵何德哉?7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8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9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十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胜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注1索隱又□論云若夷、齊之行如此,可謂善人者邪,又非善人者邪,亦疑也。 注2索隱厭者,飫也,不厭謂不飽也。糟噯,貧者之所餐也,故曰“糟噯之妻”是也。然顏生簞食瓢飲,亦未見“糟噯”之文也。 注3索隱“跖”及注作“跖”,并音之石反。按:盜跖,柳下惠之弟,亦見庄子,為篇名。正義按:跖者,黃帝時大盜之名。以柳下惠弟為天下大盜,故世放古,號之盜跖。 注4索隱劉氏云“謂取人肉為生肝”,非也。按:庄子云“跖方休卒太山之陽,膾人肝而餔之”。 注5索隱暴戾謂凶暴而惡戾也。鄒誕生恣音資,睢音千余反。劉氏恣音如字,睢音休季反。恣睢謂恣行為睢惡之貌也。正義睢,仰白目,怒貌也。言盜跖凶暴,惡戾,恣性,怒白目也。 注6集解皇覽曰:“盜跖頤在河東大陽,臨河曲,直弘農華陰縣潼鄉。”按: 盜跖即柳下惠弟也。索隱直音如字。直者,當也。或音值,非也。潼音同。按: 潼,水名,因為鄉,今之潼津關是,亦為縣也。正義括地志云:“盜跖頤在陝州河北縣西二十里。河北縣本漢大陽縣也。又今齊州平陵縣有盜跖頤,未詳也。” 注7索隱言盜跖無道,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其人遵行何德而致此哉? 注8索隱按:較,明也。言伯夷有德而餓死,盜跖暴戾而壽終,是賢不遇而惡道長,尤大著明之證也。 注9索隱謂若魯桓、楚靈、晉獻、齊襄之比皆是。 注十索隱謂不仕暗君,不飲盜泉,裹足高山之頂,竄跡滄海之濱是也。正義謂北郭駱、鮑焦等是也。 注□索隱按:論語“夫子時然后言”。 注□索隱按:論語澹台滅明之行也。 注□索隱謂人臣之節,非公正之事不感激發憤。或出忠言,或致身命,而卒遇禍災者,不可胜數。謂龍逢、比干、屈平、伍胥之屬是也。 注□索隱太史公惑于不軌而逸樂,公正而遇災害,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 深惑之也。蓋天道玄遠,聰听暫遺,或窮通數會,不由行事,所以行善未必福,行惡未必禍,故先達皆猶昧之也。正義儻音他蕩反。儻,未定之詞也。為天道不敢旳言是非,故云儻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1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2如不可求,從吾所好”。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4舉世混濁,清士乃見。5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6 注1正義太史公引孔子之言證前事也。言天道人道不同,一任其運遇,亦各從其志意也。 注2集解鄭玄曰:“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修德以得之。若于道可求而得之者,雖執鞭賤職,我亦為之。” 注3集解孔安國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注4集解何晏曰:“大寒之歲,觿木皆死,然后松柏少凋傷;平歲觿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然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注5索隱老子曰:“國家昏亂,始有忠臣”,是舉代混濁,則士之清絜者乃彰見,故上文“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先為此言張本也。正義言天下泯亂,清絜之士不撓,不苟合于盜跖也。 注6索隱按:謂伯夷讓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餓死之輕若此。又一解云,操行不軌,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發憤而遇禍災,是其輕若此也。正義重謂盜跖等也。輕謂夷、齊、由、光等也。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1賈子曰:2“貪夫徇財,3烈士徇名,夸者死權,4觿庶馮生。”5“同明相照,6同類相求。”7“云從龍,風從虎,8圣人作而万物鶯。”9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十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注1索隱自此已下,雖論伯夷得夫子而名彰,顏回附驥尾而行著,蓋亦欲微見己之著撰不已,亦是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故引賈子“貪夫徇財,烈士徇名”是也。又引“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從虎”者,言物各以類相求。 故太史公言己亦是操行廉直而不用于代,卒陷非罪,与伯夷相類,故寄此而發論也。正義君子疾沒世后懼名堙滅而不稱,若夷、齊、顏回絜行立名,后代稱述,亦太史公欲漸見己立名著述之美也。 注2索隱賈子,賈誼也。誼作鵩鳥賦云然,故太史公引之而稱“賈子”也。 注3正義徇,才迅反。徇,求也。瓚云:“以身從物曰徇。” 注4索隱言貪權勢以矜夸者,至死不休,故云“死權”也。 注5索隱馮者,恃也,音□。言觿庶之情,蓋恃矜其生也。鄒誕本作“每生”。 每者,冒也,即貪冒之義。正義太史公引賈子譬作史記,若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觿庶馮生,乃成其史記。 注6索隱已下并易系辭文也。 注7正義天欲雨而柱礎潤,謂同德者相應。 注8集解王肅曰:“龍舉而景云屬,虎嘯而谷風興。”張璠曰:“猶言龍從云,虎從風也。” 注9集解馬融曰:“作,起也。”索隱按:又引此句者,謂圣人起而居位,則万物之情皆得鶯見,故己今日又得著書言世情之輕重也。正義此有識也。圣人有養生之德,万物有長育之情,故相感應也。此以上至“同明相照”是周易干象辭也。太史公引此等相感者,欲見述作之意,令万物有睹也。孔子歿后五百歲而己當之,故作史記,使万物見鶯之也。太史公序傳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名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作述六經云:“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長于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按:述作而万物睹見。 注十正義伯夷、叔齊雖有賢行,得夫子稱揚而名益彰著。万物雖有生養之性,得太史公作述而世事益睹見。 注□索隱按: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以譬顏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注□正義趣音趨。舍音舍。趣,向也。舍,廢也。言隱處之士,時有附驥尾而名曉達;若堙滅不稱數者,亦可悲痛。 注□正義砥音旨。礪行修德在鄉閭者,若不托貴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賞而名留后代也? 【索隱述贊】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賢而餓死,盜且聚腢。吉凶倚伏,報施糾紛。子罕言命,得自前聞。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 YOUTH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