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孝獻皇帝諱協,靈帝中子也。[一]母王美人,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為勃海王,徙封陳留王。 注[一]謚法曰:“聰明睿智曰獻。”協之字曰合。張璠記曰:“靈帝以帝似己,故名曰協。”帝王紀曰:“協字伯和。” 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遷皇太后于永安宮。[一]大赦天下。改昭宁為永漢。丙子,董卓殺皇太后何氏。 注[一]董卓遷也。洛陽宮殿名曰:“永安宮周回六百九十八丈,故基在洛陽故城中。” 初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一]賜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宦官所領諸署,侍于殿上。[二] 注[一]續漢志曰:“侍中,比二千石,無員。”漢官儀曰:“侍中,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內,故謂之侍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武帝時,孔安國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壺,朝廷榮之。至東京時,屬少府,亦無員。駕出,則一人負傳國璽,操斬蛇□,*[參]*乘。*(輿)**[与]*中官俱止禁中。”又曰:“給事黃門侍郎,六百石,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使,關通中外。”應劭曰:“黃門侍郎,每日暮向青瑣門拜,謂之夕郎。”輿服志曰:“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然則黃門郎給事黃闥之內,故曰黃門郎。本既無員,于此各置六人也。獻帝起居注曰:“自誅黃門后,侍中、侍郎出入禁中,机事頗露,由是王允乃奏侍中、黃門不得出入。不通賓客,自此始也。” 注[二]靈帝*(建元)**[熹平]*四年,改平准為中准,使宦者為令。自是諸內署令、丞悉以閹人為之,故今并令士人代領之。 乙酉,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董卓自為太尉,加鈇鉞、虎賁。[一]丙戌,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甲午,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注[一]禮記曰:“諸侯賜鈇鉞然后專殺。”說文曰:“鈇,莝刃也。”蒼頡篇曰: “鈇,斧也。”加鈇鉞者,得專殺也。 遣使吊祠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等。冬十月乙巳,葬靈思皇后。 白波賊寇河東,[一]董卓遣其將牛輔擊之。 注[一]薛瑩書曰:“黃巾郭泰等起于西河白波谷,時謂之白波賊。” 十一月癸酉,董卓*[自]*為相國。十二月戊戌,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 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都護。[一] 注[一]扶風都尉,比二千石,武帝元鼎四年置,中興不改,至此以羌扰三輔,故省之。置都護,令總統西方。 詔除光熹、昭宁、永漢三號,還复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春正月,山東州郡起兵以討董卓。 辛亥,大赦天下。 癸酉,董卓殺弘農王。 白波賊寇東郡。 二月乙亥,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免。 庚辰,董卓殺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珌。[一]以光祿勳趙謙為太尉,[二] 太仆王允為司徒。 注[一]珌音必。東觀記曰:“周珌,豫州刺史慎之子也。”續漢書、魏志并作“毖”,音秘。 注[二]謝承書曰:“謙字彥信,太尉趙戒之孫,蜀郡成都人也。” 丁亥,遷都長安。董卓驅徙京師百姓悉西入關,自留屯畢圭苑。 壬辰,白虹貫日。 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幸未央宮。[一] 注[一]未央宮,蕭何所造也。張璠記曰:“將入宮日,大雨,晝晦,翟雉飛入長安宮。” 己酉,董卓焚洛陽宮廟及人家。 戊午,董卓殺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一] 注[一]隗,紹之叔父。基,袁術之母兄。卓以山東兵起,依紹、術為主,故誅其親屬。獻帝春秋曰:“尺口以上男女五十余人,皆下獄死。” 夏五月,司空荀爽薨。六月辛丑,光祿大夫种拂為司空。 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一]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纓安集關東,后將軍袁術、河內太守王匡各執而殺之,[二]唯韓融獲免。 注[一]風俗通云:“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后也。公子完奔齊,遂有齊國,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也。” 注[二]英雄記曰:“匡字公節,太山人也。輕財好施,以任俠聞,為袁紹河內太守。” 董卓坏五銖錢,更鑄小錢。[一] 注[一]光武中興,除王莽貨泉,更用五銖錢。 冬十一月庚戌,鎮星、熒惑、太白合于尾。 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怀、敬隱、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稱后,皆請除尊號。制曰:“可。”[一]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二]又殺南陽太守張咨。 注[一]和帝號穆宗,安帝號恭宗,順帝號敬宗,桓帝號威宗。和帝尊母梁貴人曰恭怀皇后,安帝尊祖母宋貴人曰敬隱皇后,順帝尊母李氏曰恭愍皇后。 注[二]王氏譜曰:“叡字通曜,晉太保祥伯父也。”吳錄曰:“叡素遇堅無禮,堅此時欲殺叡。叡曰:‘我何罪?’堅曰:‘坐無所知。’叡窮迫,刮金飲之而死。” 二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 二月丁丑,董卓自為太師。 袁術遣將孫堅与董卓將胡軫戰于陽人,[一]軫軍大敗。董卓遂發掘洛陽諸帝陵。 夏四月,董卓入長安。 注[一]陽人,聚名,屬河南郡,故城在今汝州梁縣西。史記秦滅東周,徙其君于陽人聚,即此地也。 六月丙戌,地震。 秋七月,司空种拂免,光祿大夫濟南淳于嘉為司空。太尉趙謙罷,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九月,蚩尤旗見于角、亢。[一] 注[一]天官書曰:“蚩尤之旗,類彗而后曲,象旗。”熒惑之精也。呂氏春秋云: “其色黃上白下,見則王者征伐四方。”角、亢,蒼龍之星。 冬十月壬戌,董卓殺□尉張溫。 十一月,青州黃巾寇太山,太山太守應劭擊破之。黃巾轉寇勃海,公孫瓚与戰于東光,复大破之。[一] 注[一]東光,今滄州縣。 是歲,長沙有人死經月复活。 三年春正月丁丑,大赦天下。 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于襄陽,堅戰歿。 袁紹及公孫瓚戰于界橋,[一]瓚軍大敗。 注[一]今貝州宗城縣東有古界城,近枯漳水,則界橋在此也。 夏四月辛巳,誅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者張种撫慰山東。 青州黃巾擊殺兗州刺史劉岱于東平。東郡太守曹操大破黃巾于壽張,降之。 五月丁酉,大赦天下。 丁未,征西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 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反,攻京師。六月戊午,陷長安城,太常种拂、太仆魯旭、大鴻臚周奐、[一]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并戰歿,[二]吏民死者万余人。李傕等并自為將軍。 注[一]三輔決錄注曰:“奐字文明,茂陵人。” 注[二]頎音祈。 己未,大赦天下。 李傕殺司隸校尉黃琬,甲子,殺司徒王允,皆滅其族。丙子,前將軍趙謙為司徒。 秋七月庚子,太尉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八月,遣日磾及太仆趙岐,持節慰撫天下。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司徒趙謙罷。 九月,李傕自為車騎將軍,郭汜后將軍,樊稠右將軍,張濟鎮東將軍。濟出屯弘農。 甲申,司空淳于嘉為司徒,光祿大夫楊彪為司空,并錄尚書事。 冬十二月,太尉皇甫嵩免。光祿大夫周忠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之。[一] 注[一]袁宏紀曰:“時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晷過度,無變也。’朝臣皆賀。帝令候焉,未晡一刻而食。賈詡奏曰:‘立司候不明,疑誤上下,請付理官。’帝曰:‘天道遠,事驗難明,欲歸咎史官,益重朕之不德也。’”丁卯,大赦天下。 三月,袁術殺楊州刺史陳溫,据淮南。 長安宣平城門外屋自坏。[一] 注[一]三輔黃圖曰:“長安城東面北頭門也。” 夏五月癸酉,無云而雷。六月,扶風大風,雨雹。華山崩裂。 太尉周忠免,太仆朱鑈為太尉,錄尚書事。 下邳賊闕宣自稱天下。[一] 注[一]風俗通曰:“闕,姓也,承闕党童子之后也。縱橫家有闕子著書。” 雨水。遣侍御史裴茂訊詔獄,原輕系。六月辛丑,天狗西北行。[一] 注[一]前書音義曰:“有聲為天狗,無聲為枉矢。” 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曰: “孔子歎‘學之不講’,[一]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踰六十,去离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 其依科罷者,听為太子舍人。”[二] 注[一]講,習也。論語之文。 注[二]劉艾獻帝紀曰:“時長安中為之謠曰:‘頭白皓然,食不充徹。裹衣褰裳,當還故鄉。圣主愍念,悉用補郎。舍是布衣,被服玄黃。’”冬十月,太學行禮,車駕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賜博士以下各有差。 辛丑,京師地震。有星孛于天市。[一] 注[一]袁宏紀曰:“孛于天市,將從天子移都,其后上東遷之應也。” 司空楊彪免,太常趙溫為司空。 公孫瓚殺大司馬劉虞。 十二月辛丑,地震。 司空趙溫免,乙巳,□尉張喜為司空。[一] 注[一]獻帝春秋*(曰)*“喜”作“嘉”。 是歲,琅邪王容薨。 興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改元興平。甲子,帝加元服。二月壬午,追尊謚皇妣王氏為靈怀皇后,甲申,改葬于文昭陵。丁亥,帝耕于藉田。 三月,韓遂、馬騰与郭汜、樊稠戰于長平觀,遂、騰敗績,左中郎將劉范、前益州刺史种劭戰歿。[一] 注[一]前書音義曰:“長平,阪名也,上有觀,在池陽宮南,去長安五十里,今涇水南原眭城是也。”袁宏紀曰:“是時馬騰以李傕等專亂,以益州刺史劉焉宗室大臣,遣使招引共誅傕。焉遣子范將兵就騰。故涼州刺史种劭,太常拂之子也。拂為傕所害,劭欲報仇,遂為此戰。” 夏六月丙子,分涼州河西四郡為廱州。[一] 注[一]謂金城、酒泉、炖煌、張掖。 丁丑,地震;戊寅,又震。乙巳晦,日有食之,帝避正殿,寢兵,不听事五日。 大蝗。 秋七月壬子,太尉朱鑈免。戊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三輔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帝避正殿請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輕系。[一]是時谷一斛五十万,豆麥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積。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縻粥,經日而死者無降。帝疑賦恤有虛,乃親于御坐前量試作糜,乃知非實,[二]使侍中劉艾出讓有司。于是尚書令以下皆詣省閣謝,奏收侯汶考實。詔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濟。 注[一]洗謂蕩滌也。 注[二]袁宏紀曰:“時敕侍中劉艾取米豆五升于御前作糜,得滿三盂,于是詔尚書曰:‘米豆五升,得糜三盂,而人委頓,何也?’”八月,馮翊羌叛,寇屬縣,郭汜、樊稠擊破之。 九月,桑复生椹,人得以食。 司徒淳于嘉罷。 冬十月,長安市門自坏。 以□尉趙溫為司徒,錄尚書事。 十二月,分安定、扶風為新平郡。 是歲,楊州刺史劉繇与袁術將孫策戰于曲阿,[一]繇軍敗績,孫策遂据江東。[二] 太傅馬日磾薨于壽春。[三] 注[一]策字伯符,孫堅子。曲阿,今潤州縣。 注[二]吳志曰:“孫策既破繇,遂度兵据會稽,策自領會稽太守。” 注[三]壽春,縣名,屬九江郡,今壽春縣也。 二年春正月癸丑,大赦天下。 二月乙亥,李傕殺樊稠而与郭汜相攻。三月丙寅,李傕脅帝幸其營,焚宮室。 夏四月甲午,立貴人伏氏為皇后。 丁酉,郭汜攻李傕,矢及御前。[一]是日,李傕移帝幸北塢。[二] 注[一]山陽公載記曰:“時弓弩并發,矢下如雨,及御所止高樓殿前帷帘也。” 注[二]服虔通俗文曰“營居曰塢,一曰庳城”也。山陽公載記曰:“時帝在南塢,傕在北塢。時流矢中傕左耳,乃迎帝幸北塢。帝不肯從,強之乃行。” 大旱。 五月壬午,李傕自為大司馬。六月庚午,張濟自陝來和傕、汜。 秋七月甲子,車駕東歸。郭汜自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后將軍,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并侍送乘輿。張濟為票騎將軍,還屯陝。八月甲辰,幸新丰。 冬十月戊戌,郭汜使其將伍習夜燒所幸學舍,逼脅乘輿。楊定、楊奉与郭汜戰,破之。壬寅,幸華陰,露次道南。是夜,有赤气貫紫宮。[一]張濟复反,与李傕、郭汜合。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輿,戰于東澗,王師敗績,殺光祿勳鄧泉、□尉士孫瑞、廷尉宣播、大長秋苗祀、[二]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聲校尉沮鑈。[三]壬申,幸曹陽,露次田中。[四]楊奉、董承引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左賢王去卑,率師奉迎,与李傕等戰,破之。十二月庚辰,車駕乃進。李傕等复來追戰,王師大敗,殺略宮人,少府田芬、大司農張義等皆戰歿。進幸陝,夜度河。乙亥,幸安邑。 注[一]獻帝春秋曰:“赤气廣六七尺,東至寅,西至戌地。” 注[二]獻帝春秋“播”作“璠”也。 注[三]風俗通曰:“沮,姓也。黃帝時史官沮誦之后。”音側余反。 注[四]曹陽,澗名,在今陝州西南七里,俗謂之七里澗。崔浩云:“自南山北通于河。” 是歲,袁紹遣將曲義与公孫瓚戰于鮑丘,[一]瓚軍大敗。 注[一]鮑丘,水名,出北塞中,南流經九庄岭東,俗謂之大榆河。又東南經漁陽縣故城東,是瓚之戰處。見水經注。 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郊祀上帝于安邑,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二月,韓暹攻□將軍董承。 夏六月乙未,幸聞喜。秋七月甲子,車駕至洛陽,幸故中常侍趙忠宅。丁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己卯,謁太廟。八月辛丑,幸南宮楊安殿。 癸卯,安國將軍張楊為大司馬,韓暹為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 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閒。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腢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一]或饑死牆壁閒,或為兵士所殺。 注[一]□音呂。埤蒼曰:“穭自生也。”□与穭同。 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 [一]封□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贈沮鑈為弘農太守。 注[一]風俗通曰:“金天氏裔孫曰台駘,其后氏焉。”山陽公載記*(曰)*“台”字作“壺”。 庚申,遷都許。己巳,幸曹操營。 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听。 二年春,袁術自稱天子。三月,袁紹自為大將軍。 夏五月,蝗。秋九月,漢水溢。 是歲饑,江淮閒民相食。袁術殺陳王寵。孫策遣使奉貢。 三年夏四月,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一] 注[一]獻帝起居注曰“傳傕首到許,有詔高懸之”也。 呂布叛。 冬十一月,盜殺大司馬張楊。 十二月癸酉,曹操擊呂布于徐州,斬之。 四年春三月,袁紹攻公孫瓚于易京,獲之。[一] 注[一]公孫瓚頻失利,乃臨易河筑京以自固,故號易京。其城三重,周回六里。 今內城中有土京,在幽州歸義縣南。爾雅曰:“絕高謂之京,非人力為之丘。” □將軍董承為車騎將軍。 夏六月,袁術死。 是歲,初置尚書左右仆射。武陵女子死十四日复活。[一] 注[一]續漢志曰:“女子李娥,年六十余死,瘞于城外。有行人聞頤中有聲,告家人出之。”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种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 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秋七月,立皇子馮為南陽王。壬午,南陽王馮薨。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詔三公舉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國守相各一人。 皆上封事,靡有所諱。 曹操与袁紹戰于官度,[一]紹敗走。 注[一]裴松之北征記曰:“中牟台下臨汴水,是為官度,袁紹、曹操壘尚存焉。” 在今鄭州中牟縣北。 冬十月辛亥,有星孛于大梁。[一] 注[一]大梁,酉之分。 東海王祗薨。 是歲,孫策死,[一]弟權襲其余業。[二] 注[一]為許貢客所射傷。 注[二]權字仲謀。 六年春*(三)**[二]*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紹薨。 于窴國獻馴象。[一] 注[一]馴象謂隨人意也。 是歲,越巂男子化為女子。 八年冬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于北郊,[一]總章始复備八佾舞。[二] 注[一]斯禮久廢,故曰初。 注[二]袁宏紀云:“迎气北郊,始用八佾。”佾,列也。謂舞者之行列。往因亂廢,今始備之。總章,樂官名。古之安代樂。 初置司直官,督中都官。[一] 注[一]司直,秩比二千石,武帝元狩五年置,掌佐丞相,舉不法也。建武十一年省,今复置之。 九年秋八月戊寅,曹操大破袁尚,平冀州,自領冀州牧。 冬十月,有星孛于東井。 十二月,賜三公已下金帛各有差。自是三年一賜,以為常制。 十年春正月,曹操破袁譚于青州,斬之。[一] 注[一]魏書曰:“操攻譚不克,乃自執桴鼓,應時破之。” 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觿降。[一] 注[一]魏志曰:“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人也。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腢盜,万余人,博陵人張牛角為主。牛角死,燕代為主,故改姓張。燕剽勇,軍中號曰張飛燕。觿至百万,號曰黑山賊。” 秋九月,賜百官尤貧者金帛各有差。 十一年春正月,有星孛于北斗。 三月,曹操破高干于并州,獲之。[一] 注[一]典論曰:“上洛都尉王琰敗之,追斬其首。” 秋七月,武威太守張猛殺雍州刺史邯鄲商。[一] 注[一]袁宏漢紀*(曰)*“雍州”作“涼州”也。 是歲,立故琅邪王容子熙為琅邪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陰)**[北]*、平原八國皆除。 十二年秋八月,曹操大破烏桓于柳城,斬其蹋頓。[一] 注[一]蹋頓,匈奴王號。柳城,縣名,屬遼西郡,今營州縣。 冬十月辛卯,有星孛于鶉尾。[一] 注[一]鶉尾,巳之分也。 乙巳,黃巾賊殺濟南王贇。[一] 注[一]河閒孝王五代孫。 十一月,遼東太守公孫康殺袁尚、袁熙。 十三年春正月,司徒趙溫免。 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為丞相。 秋七月,曹操南征劉表。 八月丁未,光祿勳郗慮為御史大夫。[一] 注[一]續漢書曰:“慮字鴻豫,山陽高平人也。少受學于鄭玄。” 壬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是月,劉表卒,少子琮立,琮以荊州降操。 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于烏林、赤壁。 十四年冬十月,荊州地震。 十五年春二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十六年秋九月庚戌,曹操与韓遂、馬超戰于渭南,遂等大敗,關西平。[一] 注[一]曹瞞傳曰:“時婁子伯說操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從之,比明城立。超、遂數挑戰不利,操縱虎騎夾擊,大破之,超、遂走涼州。” 是歲,趙王赦薨。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誅□尉馬騰,夷三族。 六月庚寅晦,日有食之。 秋七月,洧水、穎水溢。螟。 八月,馬超破涼州,殺刺史韋康。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一] 注[一]山陽公載記曰:“時許靖在巴郡,聞立諸王,曰:‘將欲歙之,必姑張之; 將欲奪之,必姑与之。其孟德之謂乎!’”冬十二月,星孛于五諸侯。[一] 注[一]五諸侯,星名也。 十八年春正月庚寅,复禹貢九州。[一] 注[一]獻帝春秋曰:“時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省司隸校尉及涼州,以其郡國并為雍州;省交州,并荊州、益州。于是有兗、豫、青、徐、荊、楊、冀、益、雍也。”九數雖同,而禹貢無益州有梁州,然梁、益亦一地也。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一] 注[一]案禮含文嘉曰:“九錫謂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士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大雨水。 徙趙王珪為博陵王。 是歲,歲星、鎮星、熒惑俱入太微。[一]彭城王和薨。 注[一]是年秋,三星逆行入太微,守帝坐五十日。 十九年,夏四月,旱。五月,雨水。 劉備破劉璋,据益州。 冬十月,曹操遣將夏侯淵討宋建于枹罕,獲之。[一] 注[一]枹罕,縣,屬金城郡,今河州縣也。魏志曰:“淵字妙才,沛國譙人。” 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一] 注[一]山陽公載記曰:“劉備在蜀聞之,遂發喪。” 二十年春正月甲子,立貴人曹氏為皇后。賜天下男子爵,人一級,孝悌、力田二級。賜諸王侯公卿以下谷各有差。 秋七月,曹操破漢中,張魯降。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進號魏王。 五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秋七月,匈奴南單于來朝。 是歲,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一] 注[一]坐謀欲渡江,被誅。 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 冬,有星孛于東北。 是歲大疫。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起兵誅曹操,不克,夷三族。[一] 注[一]三輔決錄[注]曰:“時有京兆全禕,字德偉,自以代為漢臣,乃發憤,与耿紀、韋晃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事敗,夷三族。” 三月,有星孛于東方。[一] 注[一]杜預注左傳云“平旦,觿星皆沒,而孛星乃見”,故不言所在之次。 二十四年春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夏五月,劉備取漢中。 秋七月庚子,劉備自稱漢中王。 八月,漢水溢。 冬十一月,孫權取荊州。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一]子丕襲位。[二] 注[一]魏志曰,操字孟德,薨時年六十六。 注[二]魏志曰,丕字子桓,操之太子。 二月丁未朔,日有食之。 三月,改元延康。 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一]奉帝為山陽公,[二]邑一万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腊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三]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 注[一]遜,讓也。獻帝春秋曰:“帝時召腢臣卿士告祠高廟,詔太常張音持節,奉策璽綬,禪位于魏王。乃為壇于繁陽故城,魏王登壇,受皇帝璽綬。” 注[二]山陽,縣名,屬河內郡,故城在今怀州修武縣西北。 注[三]濁鹿一名濁城,亦名清陽城,在今怀州修武縣東北。 明年,劉備稱帝于蜀,孫權亦自王于吳,于是天下遂三分矣。 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謚孝獻皇帝。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一]置園邑令丞。 注[一]續漢書曰:“天子葬,太仆駕四輪輈為賓車,大練為屋幙。中黃門、虎賁各二十人執紼。司空擇土造穿,太史卜日,將作作黃櫞、題湊、便房,如禮。 大駕,大仆御。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立乘四馬先□。旗長三刃,十有二旒曳地,畫日、月、升龍。書旐曰‘天子之柩’。謁者二人,立乘六馬為次。太常跪*[曰]*哭,*(日)*十五舉音,止哭。晝漏上*[水]*,請發。司徒、河南尹先引車轉,太常曰請拜送。車著白絲三糾,紼長三十丈,圍七寸;六行,行五十人。公卿已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挽。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持幢幡,皆銜枚。羽林孤儿、巴俞嬥歌者六十人,為六列。司馬八人,執鐸。至陵南羡門,司徒跪請就下房,都導東園武士奉入房,執事下明器,太祝進醴獻。司空將校复土。”嬥音徒了反。帝王紀曰:“禪陵在濁鹿城西北十里,在今怀州修武縣北二十五里。陵高二丈,周回二百步。”劉澄之地記云:“以漢禪魏,故以名焉。” 太子早卒,孫康立五十一年,晉太康六年薨。子瑾立四年,太康十年薨。子秋立二十年,永嘉中為胡賊所殺,國除。 論曰:傳稱鼎之為器,雖小而重,故神之所寶,不可奪移。[一]至令負而趨者,此亦窮運之歸乎![二]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三] 注[一]左氏傳王孫滿曰:“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故言神之所寶,不可奪移。 注[二]言神器至重,被人負而趨走者,斯亦窮盡之運歸于此時乎,言不可复振也。庄子曰:“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有力者負之而趨,而昧者不知。” 注[三]厭,倦;誅,責也。漢自和帝以后,政教陵□,故言天厭漢德久矣。禍之來也,非獨山陽公之過,其何所誅責乎?左傳宋子魚曰:“天既厭商德。”孔子曰:“于予*(予)**[与]*何誅。” 贊曰:獻生不辰,身播國屯。[一]終我四百,永作虞賓,[二] 注[一]辰,時也。播,遷也。言獻帝生不逢時,身既播遷,國又屯難。詩曰:“我生不辰。”左傳曰:“震蕩播越。” 注[二]春秋演孔圖曰:“劉四百歲之際,□漢王輔,皇王以期,有名不就。”宋均注曰:“雖□族人為漢王以自輔,以當有應期,名見攝錄者,故名不就也。” 虞賓謂舜以堯子丹朱為賓,*(商)**[虞]*書曰“虞賓在位”是也。以喻山陽公為魏之賓也。 校勘記 三六七頁三行靈帝中子也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續志作“靈帝少子”。 三六八頁一行*[參]*乘*(輿)**[与]*中官俱止禁中依刊誤刪補。按御覽卷二一九引漢官儀,正作“參乘,与中官俱止禁中”。 三六八頁六行靈帝*(建元)**[熹平]*四年改平准為中准据殿本、集解本改,与靈紀合。按:兩“准”字原俱作“准”,徑据汲本、殿本改。 三六八頁一三行董卓[自]為相國据殿本考證引何焯說補。 三七二頁七行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于襄陽堅戰歿按:校補謂案通鑒堅被黃祖部曲兵射殺,□在二年冬十月后。 三七二頁一四行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汲本“汜”作“泛”,殿本則前作“泛”,后又作“汜”,不一律。按:通鑒作“汜”,胡注汜音祀,又孚梵反。然則作“汜”或“泛”,初無一定,亦猶汜水之又作泛水矣。 三七三頁七行太仆趙岐按:“岐”原斗“歧”,徑据汲本、殿本改正。后如此,不悉出校記。 三七四頁五行夏五月癸酉按:“五”原斗“三”,徑改正。 三七四頁一一行試儒生四十余人按袁紀作“三十余人”。 三七五頁九行獻帝春秋*(曰)*喜作嘉按:“曰”字當衍,今刪。 三七六頁一0行帝疑賦恤有虛按:御覽八三八引“賦”作“賑”。 三七八頁二行帷帘按:“帘”原誤“廉”,徑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七八頁一一行殺光祿勳鄧泉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五行志作“鄧淵”,此章怀避諱改。 三七八頁一四行少府田芬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五行志作“田邠”。 三八0頁一行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按:惠棟、王鳴盛、錢大昕皆謂“董承”下衍“為”字。李慈銘謂當云“以執金吾伏完為輔國將軍,封衛將軍董承等十三人為列侯”,紀文傳寫脫誤。 三八0頁三行山陽公載記*(曰)*据刊誤刪。 三八二頁九行六年春*(三)**[二]*月丁卯朔日有食之集解引錢大昕說,謂五行志作“十月癸未”。按:推是年二月丁卯朔,日食可見,“三月”乃“二月”之誤,今改,与通鑒目錄引本志合。 三八四頁八行袁宏漢紀*(曰)*按:“曰”字當衍,今刪。 三八四頁九行濟*(陰)**[北]*据集解引錢大昕說及校補引錢大昭說改。 三八四頁一一行斬其蹋頓殿本考證引何焯說,謂“其”字應衍。校補謂案烏桓傳,蹋頓為遼西烏桓王丘力居從子,代丘力居立為王,是蹋頓乃烏桓王名,故何氏謂“其”字應衍,不解注何以釋為匈奴王號。今按:如依烏桓傳,則“其”字當刪,“蹋頓”應加標號。 三八八頁二行曹操遣將夏侯淵討宋建于枹罕按:汲本、集解本“宋建”作“朱建”。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天文志作“宋建”,董卓傳作“宗建”,三國志亦作“宋建”。 三八九頁五行三輔決錄*[注]*曰按:三輔決錄趙岐著。集解引陳景云說,謂“決錄”下當有“注”字,趙岐卒于建安六年,不及見此事。今据補。 三八九頁五行時有京兆全禕按:汲本、殿本“全禕”作“金褘”。 三八九頁七行有星孛于東方按:袁紀“東方”作“東井”。 三九0頁七行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魏受禪碑作“十月辛未”。据裴松之注魏志,漢實以十月乙卯策詔魏王,使張愔奉璽綬,而魏王辭讓,往返三四而后受也。又据侍中劉廙奏,問太史令許芝,今月十七日乙未,可治□墠。又据尚書桓階等奏,云輒下太史令擇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受命。蓋自十七日乙未至二十九日,正得辛未。以此据之,漢魏二紀皆謬,而獨此碑為是也。 三九一頁五行太常跪*[曰]*哭*(日)*十五舉音止哭据刊誤改。 三九一頁六行晝漏上*[水]*請發据續志補。 三九一頁七行校尉三*(百)*人据續志刪。 三九二頁五行于予*(予)**[与]*何誅据刊誤改。 三九二頁八行春秋演孔圖按:原作“春秋孔演圖”,誤,徑乙正。 三九二頁九行*(商)**[虞]*書曰据殿本、集解本改。 ------------------ YOUTH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