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致橡樹》和《雙桅船》 “文革”結束以后,舒婷作為“朦朧詩”的主將之一,進入了更為自覺也更為多產的創作階段。她的詩風細膩而沉靜,哀婉而堅強,在意象的運用上趨于明朗、貼近自然而很少刻意為之的痕跡。她還受到了同時期北島、芒克、多多等“今天”詩人的影響,更加注重對思想傾向的追求,表現在作品中便是有意識地突出了人道主義与個性主義的精神,以及表達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沉的摯愛。她的詩多用第一人稱寫成,信念、理想、社會的正義性都通過“我”這一抒情形象表現出來,詩行中充滿了對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比起北島、顧城而言,舒婷更偏重于愛情題材的寫作,在對真誠愛情的呼喚中融入理想,展露一种強烈的女性獨立的意識。這方面的代表作品(也是舒婷在讀者中流傳最廣的作品)有抒情詩《致橡樹》10和《雙桅船》11. 寫于1977年的《致橡樹》猶如是一首愛情宣言,同時也是對自我獨立人格的确認。詩中的女性自我這樣表述對愛情的理想:“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個“我”是有著獨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的人,在相愛中,不是對愛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地奉獻,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而是在心靈的默契和溝通中達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但又堅持了自我的獨立。詩中以浪漫的抒情形象地傳達出這些內容:“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触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听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葉/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歎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霓虹。/ 仿佛永遠分离,/ 卻又終身相依。”在寫于1979年的《雙桅船》中,詩人也以隱喻的方式曲折傳達出了戀愛雙方在相互依戀中所具有的自我的獨立:“是一場風暴、一盞燈/ 把我們聯系在一起/ 是一場風暴、另一盞燈/ 使我們再分東西/ 不怕天涯海角/ 豈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視線里”. 這樣一种對情愛關系中個性与自我的維護,是在反叛傳統倫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時确認自己新的理想与追求;在文革剛過去的時候,這种看來很抒情的個性表達其實也是正在萌發中的“現代反抗意識”的顯現。歷史的苦難遭遇使這一代年輕詩人無法再輕易認同來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們的自我意識生成于個人的体驗和思考中,當一切都從個体生存中剝离之后,他們惟有依恃自我的獨立意志,才能走向精神的新生。 比較而言,舒婷的詩在整個“朦朧詩”中最富于浪漫气息,這可能也是她的作品在青年讀者中影響最大的原因。同時她也在抒情方式中自覺地融入了一些現代主義的技巧,比如她經常運用象征主義手法,以個性化的感覺來凝聚意象,以隱喻的言辭來營造詩的精神境界。《致橡樹》里以“樹”的意象,《雙桅船》里以“船”和“岸”的意象,都在表達中留下闡釋的空間,貼近于一种主觀的個体生存經驗。在另外一些短詩中,她在詩藝上的探索更為明顯,如《路遇》:“鳳凰樹突然傾斜/ 自行車的鈴聲懸浮在空間/ 地球正飛速地倒轉/ 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由感覺上的聯想創造獨特的時空体驗;又如《四月的黃昏》里則有“通感”的轉化,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靈魂里听到回響,對“通感”的運用使詩更加富有了多層次的含義,也更富有個性的生動气韻。總之,在舒婷的詩中,各种主觀性的象征俯拾皆是,意象之間的組合由主体感覺的變化而任意多樣,這其實都不僅僅是使詩的語言空間得到了拓展,而且也是突現出了詩人心靈中強烈的自我色彩。 ------------------ 轉自宇慧文學世界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