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汴京·宣德樓前 “獻俘”与“大赦”,文治与武功相映相 彰的輝煌·鹿阜建路飛馬傳送“塘報”的 小校,力竭气絕于宣德樓·皇帝趙頊吐 血了· “靈州會師”于元丰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失敗,几十万兵馬潰退于西夏“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抄絕餉道、聚兵殲滅”的戰略下。十二月二十五日,奉詔監軍、指揮“攻取靈州、以張天威”的內侍押班李舜舉和知制誥兼御史中丞徐禧,才匆匆地抵達鹿阜延軍的住地延州城。他倆見到的,是靈州突圍而出的疲憊兵馬和鹿阜延路經略安撫使沈括、副經略安撫使种諤。他倆從种諤口中听到的,是對五路兵馬監軍李憲失期不至的痛罵,是對環慶路經略使高遵裕“嫉功不協”的控告,是對河東路昭宣使王中正“遇敵先逃”的憎恨,是對“靈州喪師”的敗而不服。他倆從沈括日中听到的,是監軍李憲所率的十万熙秦軍已于十天前退居蘭州,高遵裕所率的八万七千環慶軍現時只剩下一万三千兵馬,劉昌柞所率的五万經原軍几乎潰散殆盡,王中正所率的七万河東軍早已退回麟州,鹿阜延軍十万兵馬圍攻靈州十八天,不克強虜的重大傷亡和“靈州喪師”后邊事險危的現實。邊臣們此時不同的處境和心机,產生了不同的應變“方略”,隨著報憂請罪的“塘報”飛馬送往京都,上呈皇上。 李舜舉,字公輔,開封人,時年五十歲。其人世為內侍,忠恭老實,有自知之明,此時已知邊事之不可為,主張采用蘇軾奏表中“聚重兵境上”的奏議,以觀西夏動靜,相机而進。 种諤,字子正,洛陽人,時年五十五歲,是慶歷年間百北守將种世衡之子。其人熟悉邊情,性烈驍勇,屢建戰功,此時積怒在胸,主張再次討伐西夏,雪“靈州喪師”之恥:“今之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寡州于烏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鹽州,則橫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州、靈州,可以直覆西夏巢穴。” 徐禧,字德占,洪州分宁人,時年四十八歲。其人性倜儻,少博覽周游,不事科舉,自視甚高,喜論兵事。熙宁年間,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獻,得王安石青睞,以布衣充經義局檢討,后累遷至知制誥兼御史中丞,仍有怀才不遇之歎。此時奉詔執掌兵馬,抱凌煙之志,貪西討之功,主張“筑城永樂,直逼夏都”。 沈括,字存中,杭州錢塘人,時年五十一歲,附徐禧“筑城永樂”之議:“銀州雖据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之形勢險惡,若選擇要會,建置堡柵,名雖非州,實有其地,歸來疆塞,乃在心腹……” “靈州喪師”的“塘報”,使皇帝趙頊憤懣、沮喪、愧疚,而徐禧、沈括奏議的“方略”,适應、寬慰了皇帝趙頊“憤懣”的雪恥心和“愧疚”的自尊心:只有一場征伐的胜利才能抵消“靈州喪師”的恥辱啊!在王珪、蔡确、張璪、蒲宗孟等人“唯上為是”鼓動下,皇帝趙頊思准了徐禧、沈括的“方略”,重新召集各路兵馬,于元丰五年四月,打響了再次討伐西夏的“永樂之戰”。七月初,鹿阜延路經略副使种諤攻取夏州(靖邊),七月底,鹿阜延路鈐轄曲珍攻取銀州(米脂北),八月中旬,鹿阜延路鈐轄高永能攻取寡州,八月二十五日,知制浩兼御史中丞徐禧、內侍押班李舜舉督軍十万攻取軍事要沖永樂城。這些威逼西夏京都興州的胜利,立即引起了各國駐京使者的注目和京都黎庶的晝夜狂歡。王珪、蔡确、張璪、蒲宗孟神采飛揚。九月五日,几百名西夏戰俘被押進京都,立即刺激了王珪、蔡确、蒲宗孟等人的狂想。為宣揚皇帝的“英明天縱”,為展現大宋的“中興業績”,為宣告大宋“積貧積弱”歷史的終結,在皇帝趙頊志得意滿的恩准下,一場“獻俘”与“大赦”的隆重禮典在宣德樓前舉行。 九月十五日巳時的皇宮宣德門,呈現出庄穆威武的雄偉景象:黃瓦流金,紅柱閃光,畫梁繪檐,飄云飛彩,龍鳳翱翔;樓台四周,整齊地排列著五百名著甲戴胄的禁軍士卒,面外而立,甲胄閃光,映耀艷陽,雄壯威武;燦燦閃光的樓檐下,十盞巨大的朱紅宮燈挂起,若十日懸空,宮燈下依序排列著后宮嬪妃、宰執大臣、宗室王公,他們似乎都振作了精神、改變了性情,端出一副庄重神態。宣德樓東西兩側臨時筑建的觀禮台上,依序排列著朝廷百官和大遼、高麗、于闐、回鶻、真(月葛)、大理、大食、交趾、三佛齊等諸國使者及其隨員。 宣德樓前長五百步、寬五百步的方形廣場,今天成了京都万千黎庶目光關注的所在。廣場四周的道旁、巷口、樓台、回廊、屋頂、樹上,站滿了觀看的人群。廣場外邊,一千五百名禁軍士卒擔任警戒,一色紅纓長戈。廣場上端,立黃色大旗十面,旗繡飛龍,高与宣德摟齊,名曰“黃龍旗”,俗稱“蓋天旗”,在云空中“嘩嘩”作響。“蓋天旗”前,立“雞竿”一頂,高二十丈,直插云際,竿頂有朱紅木盤,八尺見方,木盤內一只金制公雞展翅昂首而立,首尾五尺、高為三尺,口銜數丈紅幡,上書金色“皇帝万歲”四字,飄展于空,在陽光下分外耀眼。木盤四角,有彩索四條,凌空垂下,四個身著黃色緊身短衫的年輕內侍,手拽彩索,恭立待命,以備皇帝登臨宣德樓頒詔大赦西夏戰俘時,攀索而上,取下圣詔,以喻“恩從天降”。“雞竿”之后,四周漆黑欄柵圈圍,五百名身披繩索、散發垢面的西夏戰俘,分十列等距离兩臂負背跪地,每個戰俘的背上,插有五尺木牌,上書姓名官職;各個戰俘身旁,站有禁軍士卒一人,皆著戎裝,佩刀握柄,簪花鮮洁,顯示著戰胜者的威武和驕傲;木牌橫豎成行,密密麻麻,宛若一片墳場;欄柵內西夏戰俘前,十名英武的“獻俘官”著甲戴胄,手持“獻俘表冊”恭立待命,以備“獻俘”開始,立即打開柵門,奔上宣德樓,把五百名西夏戰俘的生命呈交皇帝處理——皇帝曰:“殺”,欄柵內的戰俘將是人頭落地,血漫廣場;皇帝曰:“赦”,欄柵內的戰俘將是刀斷繩索,開柵放生。生死未卜的禁地,陰風森森。 廣場兩側和底端則是另一番景象。右側的景靈東宮前,排列著气勢宏大的歌舞藝伎,各种樂器琵琶、古箏、箜篌、大鼓、羯鼓、簫、笙、塤、鼙、(馬馬)、篥、囗笛等送次安放,高低有致,鼓手樂手三百多人,皆著朝廷發給的紫繡絆衣,气勢堂皇,抱琴待命,以備皇帝駕臨,演奏迎駕。歌伎舞伎八百多人,均著朝廷發給的彩裝麗裙,列隊待命。這些歌伎舞伎,除了宮廷教坊的成員外,京都瓦肆梅花棚、蓮花棚、牡丹棚、桑家棚、杏花棚、余家棚等的歌伎舞伎也奉命參加。她們在宮廷教坊使、藝壇領袖了仙現和京都名伎李奴哥、董姐哥、陳伴奴、鳳眼奴的主持下,已進入皇宮集賢殿排練五天,并將在宣德樓前歌舞三日三夜。今天,他們獻給皇帝的歌舞,已不再是范仲淹的詞作《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异》,而是現時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王珪的詩作《聞种諤米脂·大捷》,范仲淹沉郁悲壯的歌吟已經過時,現在該王珪皇恩浩蕩的頌歌行時走紅了。 廣場左側景靈西宮前,排列著另一支藝伎隊伍五百人。京都瓦肆的雜劇、說唱、散樂、影戲、傀儡、講史、索羅小技、毯杖踢弄、小儿相扑等諸類的張翠蓋班、李外宁班、張臻妙班、張真奴班、劉百禽班、董十五班、劉喬班、伊常賣班,亦奉命獻藝參加。他們亦著朝廷發給的綠袍黃巾,一改往日貧窮寒酸的形象,似乎一下子長了精神。今晚宣德樓前通宵歌舞的空前盛況,全憑他們手上、嘴上、身上、腳上的絕活填充大型歌舞的空隙,調劑皇帝、皇后、宗室王公、宰執大臣、朝廷百官和諸國使者的欣賞情趣。 廣場底端,是五百名身披袈裟的僧侶隊伍。他們是京都十大禪寺派來的代表,都是禪師一級的人物,年齡均在五十歲以上。他們分十列席地而坐,個個腰板挺直,姿態端庄,閉目人定,神情安詳,數珠誦經,聲若滾雷。 大宋真的“中興”了嗎?觀禮台上的諸國使者,此刻确實被眼前的情景弄懵了:宋夏之戰,實情如何?高麗、大理、大食、于闐、回鶻、三佛齊等國對大宋友好的使者,在茫然中為大宋暗暗祝福;大遼、交趾等國對大宋心怀敵意的使者,一時亂了方寸。當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蔡确頂冠端帶,趾高气揚,以接見諸國使者為名出現在觀禮台時,大遼、交趾使者,都收起了往日的桀騖狂妄,急忙站起恭迎,彎腰打躬,祝賀大宋的胜利。 大宋真的終結了“積貧積弱”的危机嗎?在宣德樓上,身軀高大肥胖的尚書左丞蒲宗孟,神采飛揚地活躍在人群之中。他一會儿竄至后宮妃嬪面前,指點廣場上歡騰的京都黎庶、英武的禁軍士卒、跪地的西夏戰俘,滔滔不絕地贊頌著皇帝的“偉業顯赫”;一會儿走到宗室王公面前,口角生風地解釋著“獻俘”与“大赦”的“威恩并舉”,并以秦皇漢武沉迷“武功”而忽略“文治”的偏頗,襯譽今日之輝煌,不時地把暗含沙石的冷言冷語,撒向憑欄沉思的門下侍郎章惇、尚書右丞王安禮和知樞密院事孫固…… 章惇此時雖在憑欄眺望,但他的思緒,正在痛苦凄楚中交織著,根本沒有去听蒲宗孟的高談闊論。十四年前開始“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人物,現時只剩下他孤子一人了。隨著王安石、呂惠卿、曾布、呂嘉問的离去,“變法”只留下了一個不毀不滅的空殼,自己的留任中樞也許只是這個“空殼”的印記罷了。這几年來,他主管三司,對“新法”的實施情況最為清楚,“青苗法”在許多地方已不再實行,“均輸法”在許多地方已經為富商大賈把持,“市易法”大多早已停止,“農田水利法”這几年已無作為,只是這三年來全國大部地區靠老天爺風調雨順的關照,使農村呈現出丰收景象,每年賦稅收入以五百万緡之數增加,在官府朝廷的談論行文中,仍与“變法”相聯系,真是欺天盜名之悲哀啊!可這兩年的戰爭,每年都以六百万緡的支出耗費著,若再遇旱澇肆虐,朝廷又將遭受一次死活莫測的煎熬。他眺望著眼前絢麗輝煌的情景,心境酸楚,默默歎息:休養生息,何其如此艱難?這傾家蕩產的輝煌究竟是為了什么啊…… 王安禮側耳傾听著蒲宗孟大聲嚎出的每一句話,對沒向他的沙石污水,不憤怒,也不計較,但那些嘩眾取寵的胡謅亂扯,卻使他難以忍受。什么“獻俘”?什么“大赦”?西夏未滅,戰爭來了,用得著這樣張揚嗎?什么“文治”?什么“武功”?攻取一座永樂城就算“武功”嗎?千人藝伎歌舞一曲宰相王珪的《聞种諤米脂种大捷》就算“文治”嗎?兩軍攻戰,一胜一敗都在變化之中,如果明天永樂城喪失呢……這些話現時是不能說了。軍國大事,如此儿戲,只怕后果是爬得高,摔得重啊。 孫因此刻也在憑欄眺望,看著“獻俘”安排,如同演戲,胸中怒火騰起。這叫“獻俘闕門”嗎?胜利之師未班,出征將帥未回,由几個禁衛宮廷的將校充任“獻俘官”,簡直是亂了朝制軍規,而跪倒在闕門前的五百名戰俘,連一個西夏的重要將領、執權大臣也沒有,這不是逗著皇帝玩嗎?再眺景靈東宮和景靈西宮前宏大的藝伎隊伍,彩衣麗裙、花枝招展,更是怒火燒心:弄這些歌舞戲子干什么?“獻俘”也要用歌舞消愁解憂嗎?“大赦”也要歌舞唱和嗎?肅穆庄重的軍國大事,叫這些歌舞戲子一鬧,國威軍威不就化為烏有嗎?他的目光突然停落廣場底端五百名坐地數珠念佛的和尚身上,肺气炸了,眼气紅了,胸前的一把雪白胡須直發抖:這叫什么事啊!連為“戰俘”超度亡靈的和尚也請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恰在這時,蒲宗孟高聲開導宗室王公的奇言宏論傳入孫固的耳鼓,他積怒發作,猛地轉過身來,左手掀起一把雪白的胡須,右手戟指蒲宗孟聲若洪鐘,嚎吼斥責: “奸佞,你利口誤國,巧言蔽上,罪不容誅!” 孫固聲震樓台,后宮妃嬪、宗室王公全然懵了。蒲宗孟一時反應不及,睜大了惊駭的眼睛。人們几乎同時向孫固望去,年老的孫固雙目環睜,仍在朝指蒲宗孟,石雕般地怒視著…… 忽地,“嗚嗚”的長號聲響起在南薰門內的御街上,接著,“皇上万歲”的歡呼聲海嘯般的漫過州橋,漫過廣場,涌上宣德樓。皇帝趙頊即將駕臨宣德樓了。 趙頊是從城外瓊林苑回駕入城的。昨天晚上,他在瓊林苑舒心樓三層回廊里,沐著夜風,品著清茶,倚椅憑欄,听取了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王珪關于“獻俘”与“大赦”隆重禮典程序安排的稟奏,十分欣賞王珪的組織才能。是啊,有時一次宏大輝煌的集會,胜過几千官吏百次千次地宣諭講解!他身輕神爽地听了王珪草擬的“大赦詔文”,對其中一段關于“用兵西夏”的論述,十分滿意: ……以兵為仁義,仁義生刀頭,朕之“用兵西夏”出于睦鄰求和之心, 乃不得己之舉。朕之“大赦戰俘”,出于仁德慈厚之怀,乃天性使然。朕 僅詔告四鄰:“近者說,遠者未”,親仁善鄰,煌煌大宋邦交之本也…… “寥寥數語,道出了朕心底之所思,禹王善文辭,亦善知朕意啊!”皇帝趙頊高興地依從了王珪關于“駕回宣德樓”路線的奏請,為滿足京都黎庶“喜睹天顏”的急切愿望,便改變了以往由城西順天門入城的老路線,在城外西南角繞了一個大圈,入南薰門直御街而行,果然贏得了山呼海嘯、鮮花舖路、人群顛狂、京都轟動。 皇帝今日的鑾駕鹵簿,全然是征戰凱旋的模樣,雄壯威武,新人耳目。二十匹紅色鐵騎,銀鞍銀韉,馬背上二十名士卒身著金色甲胄,前后一組,并列而行,前者肩負長號,后者擎管吹奏,“嗚嗚”號聲開路,呈現出移山倒海之勢;號手之后,是鑾駕鹵簿,六十匹黑色鐵騎,金鞍金韉,兜鍪罩面,十列成行,馬上士卒紅甲紅胄,或持大斧,或持巨劍,或持銳牌,或持豹尾,十八般兵器成列成行,直指天空,呈現出無堅不摧之勢;接著,一面巨大的“蓋天旗”凌空蔽日,旗下一輛巨大雄威的六輪朱紅“帥車”巍然聳立,長為二丈,寬為八尺,高為丈五,由八匹高頭人馬牽拽。“帥車”高處設寬大軟榻,皇帝和皇后并列而坐,皇帝趙頊著金黃色甲胄,頗顯英武;皇后著暗黃色九鳳緊身袍,頭頂珠花,頗顯雅靜。王珪身著紫色衣冠,騎著一匹青色高頭大馬,伴“帥車”緩韁而行,不時地轉過頭來,与皇帝答對談笑,自得之色浮于情態。“帥車”兩側,有八十匹雪白鐵騎護衛,馬上士卒均著金色甲胄。“帥車”之后,是二百匹黃色鐵騎組成的方隊,馬上士卒皆著黑色甲胄,呈現渾重磅礡之勢。 皇帝的鑾駕鹵簿如五彩錢塘怒潮漫過州橋,廣場四周的人群剎那間目瞪口呆。威武雄壯的鐵馬金戈,气壯山河的鐵馬金戈,京都近百年來不曾領略過的另樣情景啊!坐地誦經的僧侶們啞了嗓門,跪地待罪的戰俘們魄落魂散,觀禮台上的朝廷百官、諸國使者看呆了雙眼。宣德樓上的后宮妃嬪、宗室王公急忙跪倒,宰執大臣蔡确、章惇、蒲宗孟、王安禮、孫固急忙舜下宣德樓迎駕。在這神奇的片刻沉默之后,突地爆響起瘋狂歡呼,道旁巷口的人群,拋出了花籃、花束。景靈東宮前鼓樂轟響,管弦交鳴,千人樂伎、歌伎、舞伎演出歌頌戰爭胜利的詩作《聞种諤米脂川大捷》: 神兵十万忽乘秋, 西磧妖气一夕收。 匹馬不嘶榆塞外, 長城自起玉關頭。 君王別繪凌煙閣, 將帥今輕定遠侯。 莫道無人能報國, 紅旗行去取涼州。 旋天卷地的頌歌,錦天繡地的花雨,惊天動地的激情,使皇帝趙頊心神激越,熱血沸騰,轉頭對騎馬護駕隨行于側的王珪說: “卿才思敏捷,雖不及蘇軾,亦相距無几。此詩中‘君王別繪凌煙閣,將帥今輕定遠侯’兩句,甚合朕意,俟征戰凱旋,朕將高筑凌煙閣,以志文武群臣不朽之功業。” 王珪馬上叩首,舉臂高呼:“皇上万歲”。 皇帝趙頊挽著皇后從“帥車”上站起,在鑾駕鹵簿地徐徐行進中,合掌向僧侶們致謝,揮手向黎庶們問候,微笑向歌伎、樂伎、舞伎、朝廷百官、諸國使者致意。鑾駕鹵簿停落在宣德樓下金釘朱漆的五列門前,皇帝、皇后在宰執大臣王珪、蔡确、章惇、張璪、蒲宗孟、王安禮、孫固等人的迎駕陪同下,登上了高聳的宣德樓,走進了樓台上富麗堂皇的大廳。 于此同時,皇城司內侍都知姚信,帶著兩名禁軍士卒護送著一名來自鹿阜延路急報軍情的小校,從南薰門飛馬狂奔而來。 這個小校年約二十四五歲,甲胄污血,伏身馬背,雙手緊抓馬鬃,閉目垂首,似有体力不支之危。 姚信神情緊張,夾鐙而立,一手挽韁,一手高舉皇城司通行牌碟。闖過州橋,闖過廣場上禁軍警戒,直至宣德樓下滾鞍落馬,轉身架起身負重傷的小校奔上宣德樓。 內侍都知姚信把小校架進大廳。 小校無力跪拜,仆俯在地,抬頭望著皇帝趙頊,气弱聲微,用最后的力气斷斷續續地稟報: “永樂城……失陷,二十万……兵馬……陣亡,徐禧大……人,李……舜舉……大人……殉國……”小校力盡气絕,頭顱垂地。 猝不提防的“霹靂”,大悲大歡陡然顛倒的“霹靂”,意奪形駭、失魂要命的“霹靂”,震得宣德樓大廳死寂沉靜、絕了聲響。震得宰執大臣王珪、蔡确、章惇、張璪、蒲宗孟、王安禮、孫固失魂落魄,跌癱仆地。震得皇后失神失措、失言失語。皇帝趙頊一時雙目呆滯,眼前一片空茫,心胸如撞如擊,气噎血涌,惡心迷魂,“哇”的一聲,鮮血噴口而出,染紅了明黃龍袍,噴洒在腳下死去的小校身上。 趙頊眼前一黑,昏迷在坐椅上。 皇后激凌一惊,一把抱住身邊的皇帝,失聲尖叫: “官家……” 宰執大臣們深伏在地,不敢作聲。 皇帝趙頊從昏迷中醒轉過來,面無血色,神情凄惻,整個的人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心志骨力,如癱如頹。 他用失神的眼睛望著眼前伏地沉默的宰執大臣口唇發抖,喃喃語出: “禹王先生,這就是你說的‘西磧妖气一夕收’嗎?蔡确,這就是你所說的‘永樂大捷’嗎……” 宰執大臣們不敢仰視。 皇帝趙頊輕輕推開皇后的手,掙扎站起,跌坐在死去的小校身邊,俯身抱起小校: “朕謝你一片忠心,朕愧對永樂城陣亡的二十万士卒啊!鹿阜延路經略使知延州沈括在哪?鹿阜延路副經略使种諤在哪?難道他們也以身殉國了嗎?” 死去的小校不能回答,跪地的宰執大臣無以回答。皇后急忙吩咐身邊的宦侍、宮女: “快招御醫,快護駕回宮!” 宦侍梁惟簡等人剛走近皇上,午時的鐘聲“當當”地闖入大廳,“獻俘”、“大赦”隆重典禮的時辰到了,宣德樓前廣場上人群的歡呼聲起。皇帝趙頊神情凄苦地自語: “這是‘獻俘’、‘大赦’禮典開始的鐘聲嗎?‘獻俘’,欺人自欺!‘大赦’,欺天欺神啊……” 王珪、蔡确伏地顫抖,叩頭請罪: “臣罪當死,死有余辜……” 孫固叩頭稟奏: “圣上,今日宣德樓前,十万禁軍列隊待命,几十万京都黎庶仰首企盼,諸國使者亦側目探听虛實。事已至此,勢已至此,圣上不能不出啊!” 皇帝趙頊周身一震,輕輕放下死去的小校,慢慢站起,挽起皇后的手,愴涼凄楚地說道: “朕終于走上欺人自欺,欺天欺神的道路了!” 午時的鐘聲“當當”地響著,皇帝趙頊挽著皇后的手向宣德樓樓台走去,他面色蒼白,腳步打飄。 廣場上騰起惊天動地的歡呼聲,“獻俘”、“大赦”的輝煌禮典開始了……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