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洛陽·獨樂園 司馬光“獨樂”于“獨樂園”·翰林學士 承旨韓維奉詔而來,司馬光閱覽著皇帝趙 頊的《廣求直言詔》痛哭失聲· 翰林學士承旨韓維,乘坐著雙馬車輦,帶著皇帝殷切的希望,怀著故友重逢的急切心境,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跑完了汴京至洛陽的路程。途經六個驛站,他顧不得歇息,顧不得用餐,餓了,買几張煎餅在車上干嚼;渴了,喝几口路邊的泉水,換馬不歇人地日夜兼程。真是“板蕩誠臣”!連赶車的老馬夫也堆著滿臉苦笑歎服了。 夕陽傍山,韓維到達司馬光的住處“獨樂園”門前。他拖著因顛簸而將散架的身子,艱難地移下馬車。為了掩飾狼狽,他沒有馬上去叩“獨樂園”的柴門,而是手扶車架,伸腿活腳、捶胸挺背地調整著。在夕陽的輝映下,他望著久違的洛陽城,思索著与司馬光的會見。 洛陽,形胜之地,“挾崤、澠之險阻,控秦、隴之襟喉,通趙、魏之樞紐”,周王朝之所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后唐之都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衙通四方,文化興盛,城周長六十余里,跨洛河而南北,枕囗河而東西,隋、唐,四方文士云集,文苑生輝,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此,曾演出過“九老會”宴游吟詩的佳話。漢魏,高僧薈萃,寺院達一千三百余座。洛陽有著胜于汴京的輝煌歷史。入宋百年,繁華有增,糜費無減。 洛陽,世間安危之表,“天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興廢。”如今這依石傍水的園圃,怎么顯得荒蕪了?這各盡精巧的建筑,怎么顯得昏暗了?滿街滿圃、結蓓頂蕾、名冠天下的“洛陽牡丹”,怎么也顯得凄涼了?“上天示警”的靈驗,果真要從這“治亂之候”、“安危之表”的洛陽開始嗎? 洛陽,藏龍臥虎之城,這里是汴京的陪都,從太祖皇帝趙匡胤開國起,就在這里設置了一整套品位极高的朝制机构,安排著致仕的老臣和蓄而待用的謀士。這遍布四周的園林別墅,不就是過去和未來權力的象征嗎?這陌生而別具神采的“獨樂園”,不就是昨日巨大權力的印記,也是明日巨大權力的胎床嗎?這不,皇上已差遣自己悄悄地來向司馬光求教了。 韓維吩咐老馬夫卸車遛馬,他獨自走近柴門,望見園內苗圃中有一位老仆著黑褲短衫,正在提水澆菜,做歌而唱。他細听之,歌聲是: 草軟波清沙路微, 手攜筇竹著深衣。 白鷗不信忘机久, 見我猶穿岸柳飛。 韓維听完,欣喜自語:此必司馬君實之作。遂叩門而呼。老仆聞聲張望,稍有遲疑,緩步行來,惊詫地打量著柴門外韓維的裝束和華麗的馬車,拱手詢問: “大人有何訓示?” 韓維雖不認識這位老仆,但他猜想此人必是司馬光身邊那個忠順的呂直了,使微笑而語: “老兄莫非是敢于管束司馬大先生的呂直?” “大人是……” “請老兄傳稟,在下韓維特來拜見司馬大先生。” 呂直惶然,急忙拉開柴門,彎腰恭迎: “是翰林學士承旨大人光臨,恕老仆怠慢之罪。” 呂直引路前行几步,忽然轉過身來對韓維說: “秀才現在正在‘讀書堂’著書,請大人緩步慢行,老仆這就急去傳稟,以便秀才恭迎大人。”說完,轉身急步而去。 韓維知道,這是老仆迎客之責,也是一般人家的家規,便緩下步子,借机將京都傳聞中的“獨樂園”与這眼前實有的“獨樂園”相互映照地觀賞起來。 這實是一座卑小的、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園林。听說熙宁四年四月十八日,司馬君實初至洛陽,寓居于留守御史台附近的一座宅院,因其院小屋少,書局事務無法展開,遂于去年在國子監尊賢坊北側購得一塊荒地,辟此“獨樂園”。此園規模若与洛陽其他致仕老臣的屋宅相比,僅農家園圃而已,何其傳聞之浩浩!大約是司馬君實的名聲太高太大了,傳聞者添油加醋想當然耳。 韓維舉目觀賞著“獨樂園”的布局:小溪短橋,竹亭茅屋,翠竹青藤,花卉藥草,精巧而自然、質朴而典雅,确似司馬君實之為人,确有司馬君實之風采。 那是司馬君實讀書著書的“讀書堂”吧?瓦房七間,一色青藍,窗扉敞開,竹帘低垂。居中三間,也許是司馬君實著書之所?兩端四間,也許是五千卷書籍的藏室?“讀書堂”之南那一區房屋,跨五條小溪而建,精巧雅致,有短橋通向屋前,清靜爽人,這就是司馬君實會友、飲宴、賦詩的“弄水軒”吧?“弄水軒”,名副其實,在此似已聞得潺潺流水之聲了!“弄水”而會友,其情當歡;“弄水”而飲宴,其情當醉;“弄水”而賦詩,其情當真、當美、當出自肺腑!“讀書堂”之北,是一江湖水,碧綠見底,有魚淺翔,方圓約三畝。湖中有島,周長約五丈,狀若玉塊,遍种竹藤。結竹梢蔓草為廬,似漁人之舍。此必是司馬君實歇息垂釣的“釣魚庵”。竹梢蔓草之廬,偏命名曰“庵”,可窺得司馬君實心境之凄涼了。碧湖之北,有茅屋六間,厚其塘次,以避暑熱,茅屋四周,皆高節翠竹,清爽怡心,此必是司馬君實避暑之“种竹齋”了。誰說司馬君實孤性寡和?只是其性格之洁、情趣之高,非俗人所難理解。碧湖之東是一片苗圃,面積約三畝,种蔬一百多畦,蒔弄精細,遍地蔥綠,仔細觀看,多植藥材。無疑,此乃傳聞中的“采藥圃”。司馬君實讀寫疲勞時,常來此把鋤勞作,以解腦思,以健身体。“采藥圃”之命名,足見司馬君實用心之精細,神態之豁達。“采藥圃”之南,有花壇數處,多种芍藥、牡丹,這就是傳聞中的“花園”嗎?不歎十里傳聞之無信,只歎司馬君實愧對花神、枉居洛陽。“花園”北有涼亭一座,以青竹建造,自然是“澆花亭”了。“澆花亭”東側遠處,有一高台,拔地而起,高約五丈,台上筑三層樓閣一座,青磚綠瓦,頗為輝煌,為“獨樂園”內最高建筑,這就是傳聞中的“見山台”上的“見山樓”啊!凝視良久,心神恍惚,似見司馬君實登臨樓閣之上,北望滾滾黃河波濤,南望巍巍嵩山瑞靄,西望漫漫長安煙雨,東望繁華汴京風云,抒其胸中忠耿、追求、憤怨、悲哀、依戀、失望和無盡的情思。司馬君實啊,汴京沒有忘記你,皇上正在思念你,但愿你的忠耿,能使汴京的桃李梨杏重放芳華;但愿你的追求,能使汴京的飛橋燈火再呈絢麗;但愿你的依戀,能使汴京的畫舫藕荷再蕩歡歌笑語,我也就不負圣托、不虛此行了。可是,你的憤怨太深,悲哀太重,失望太大。三年來遭貶而冷清的生活,能激起你昔日的熱情嗎?皇帝的有所企求,你若佯作不知呢?皇帝的“廣求直言”,你若不置一詞呢?我又何以返回汴京交差啊! 韓維憂心忡忡,不由自主地向“讀書堂”望去,驀地發現司馬光帶著范祖禹和司馬康正急步向他走來。他疾步迎上,賓主相逢于碧湖之畔。司馬光高高拱手,熱情歡迎: “鄙園迂叟司馬光,恭迎翰林學士承旨大人大駕光臨……” 韓維望著年已五十七歲的司馬光,發現其發須更為稀疏,面容更加消瘦,便跨步向前,一把抓住司馬光的雙手,對視而笑,激動地說不出話來。他退后三步,深深一揖: “韓維恭候司馬大先生大安!” 司馬光忙挽住韓維動情地說:” “持國公,三年苦別,思念至深。今晨喜鵲鬧枝,歷久不歇,今夕果然喜從天降,故友臨門。看來,上天有意施恩于‘獨樂園’啊!” 范祖禹和司馬康也向韓維執晚輩之禮以恭迎,并殷切地表達了久別仰慕之意,便擁著攜手相語的司馬光和韓維向“弄水軒”走去。 韓維听到司馬光動情的話語,欣喜于心,默然思忖:“喜從天降”之語從司馬君實口中說出,是一個吉利的征兆! 現時的司馬光,似乎已擺脫了三年前激烈政事落下的悲哀和痛苦,成了一位樂于林泉的隱者。他脫朝服,著深衣,冠竹簪幅巾,踏軟草細沙;伴白鷗湖邊漫步,看紫燕穿柳而飛。“拜表歸來抵寺居,解鞍縱馬罷傳呼。紫花金帶盡脫去,便是林間一野夫。”這四句自侃詩,似乎道出了他的心境。“獨樂園”的建成和命名,似乎就是他這种心境化出的實影。 他似乎已完全丟棄了謀臣不甘寂寞、不甘冷清的積習,成了一位安于清茶濁酒的遷叟。他与老仆呂直耕耘于“采藥圃”,沉醉于泥土的芳香;他与老妻張氏品茶于“种竹齋”,緬怀著昔日的种种情趣;他從故鄉諫水接來年邁体弱的哥哥司馬旦,晨昏請安,踞“釣魚庵”垂釣,臥“种竹齋”避暑,坐“弄水軒”淺飲,樂在自然,樂在天倫!他似乎在效仿晚年的白居易。 他遠离紛亂嘈雜的現實,從事著品評古人(古人已無足畏了),無涉今人(今人是惹不起的)的勞作。這鄙小宁靜的“獨樂園”,似乎成了他自划為牢的禁地,篱笆牆外的一切,似乎都与他無關。“獨樂園”內這精巧玲瓏的江湖島嶼、苗圃花壇、翠竹蔓藤、茅屋亭台,就是他的万里江山。“讀書堂”里的五千卷籍冊,就是他邀游宏宇的扁舟,載著他在歷史的長河中,采擷著晶瑩的珠王,准備留給歷史的未來。籍冊中的千古人物,都已是他神交的摯友,不論為帝,為王,為相,為將,為圣,為賢,為盜,為匪,為娼,為妓,都一律平等地卸下戲裝彩服,赤條條地袒露著肉身和五髒六腑。三年來,他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對待著從他的眼皮下走過的各樣人物和無數恢宏的、金戈鐵馬、气吞山河的歷史畫面,刪定了《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此時,正在為刪定《梁紀》忙碌著。 他畢竟是從几十年的風雨官場上走出來的,有著“飽經滄桑難為水”的閱歷和耐力。他畢竟是儒家學說造就的學者,有著“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深厚修養。他獨立支撐著《資治通鑒》書局艱危欲傾的局面:三年前的一場政見紛爭,劉攽貢父被貶往泰州,离開了書局,他失去了左臂;劉恕道原被貶往南康軍監酒稅去了,他失去了右臂。現時只有范祖禹一人在《唐史長編》六七百卷浩瀚簡犢中耕耘著。儿子司馬康只能充任文讀書案之役。簡續盈積,浩如煙海,只靠一支筆刪定,何日可竟其功啊!他埋頭書案,形若負重之牛。他日以繼夜,狀若燃燒之燭。他累年累月,不知春秋之更迭。他無悔無怨。 但他并沒有失去老臣的敏感。翰林學士承旨韓維突然地出現,使他立即察覺到朝廷形勢有變,而且斷定韓維是奉皇帝之命來的。他想到了皇帝趙頊,接著就想到老友王安石。在一陣思緒的翻肚倒腸之后,一种沉重的感覺在心頭浮起,他隱隱地意識到,厄運肯定又降落在介甫頭上了,否則皇上未必會想起自己。他再次為王安石那种激烈而不顧后果的操術擔憂。在与韓維的漫步交談中,他竭力想擺脫這种不吉祥的感覺,并在心底暗暗責怪自己“杞人憂天”,但這感覺卻牢牢地籠罩在他的心頭不离不散。三年前那种可怕的煩惱又向自己逼來,他開始埋怨: “韓維,持國公,你為什么突然要來到這宁靜的‘獨樂園’啊……” 入夜,天幕上稀疏的星斗輝映著“弄水軒”的几點燭光,溪水潺潺作響,托出了“獨樂園”罕見的歡樂。 這是一個別具情趣的夜宴,沒有絲竹之聲,沒有歌伎彈奏,沒有做作的豪華,沒有矯情的喧鬧,質朴、熱情、親切、真誠而清新。一向生活簡朴的主人已盡其所有,一向生活講究的客人也開了眼界。 除請范祖禹作陪外,司馬光還邀請了韓維的老馬夫和老仆呂直參加,由司馬康執壺斟酒。連司馬光六十八歲的哥哥司馬旦也扶杖來到“弄水軒”,為韓維敬酒之后方离開。 司馬光也許要借此向韓維傳遞一層意思:自己已安于“獨樂園”,不愿再去人事維艱的官場上熬心血了。 韓維根本沒有領悟到這點,他著實為這個獨特的夜宴而惊奇。這是一個有別于一切官場應酬的夜宴。司馬君實,腳踏實地之人,不事奢侈,厭惡浮華,汴京所欠缺者,唯此風也。兩個老仆同桌酌飲,更使他詫异:司馬君實,确有仁者之風、長者之風,在大旱饑饉之年,群臣所急需者,不正是這种与民同濟之風尚嗎?特別是年邁的司馬旦的臨席敬酒,使他激動不已:司馬君實,孝悌人也,事兄若父,親朋共知,今夜此翁扶杖臨席,乃大喜之兆! 夜宴上的一切,都是“獨樂園”內之物。酒是司馬光的妻子張氏親自釀造的米酒;雞是女主人平時飼養的,魚是老仆呂直剛從湖中撈得的,竹筍是少主人馬司康從竹林中新挖的,肉蘑是范祖禹從樹林中剛拾的,蔬菜是老仆呂直從苗圃中才摘的。而且,所有菜肴都由女主人親自下廚制作。几樣精細素菜,如菠菜松、雞烙菜花、活捉离筍、蒜泥肉蘑,鹽漬蘭片等,頗有洛陽風味,使吃膩了京都大內山珍海味的韓維脾胃大開。也許因為旅途腹饑,他确實覺得這是生平享用的最佳美食了。 客樂主喜,司馬光頻頻舉杯,司馬康頻頻添酒,范祖禹頻頻敬客,老仆呂直也以主人的身分与老馬夫猜起拳來。這一切都似乎在暗示韓維:“獨樂園”之樂,是上下無隔之樂,是人心交融之樂,是天籟祥和之樂,也是遠离朝政憂患之樂。如此人間仙境,司馬光能舍而遠行嗎? 可是,米酒清淡、芳香、柔和,既消解了韓維的勞累,也使韓維的神思空前活躍:司馬君實興致之好是從來不曾見過的,也許猜知了自己的來意,猜知了皇上的意圖,也許在為皇上的回心轉意、迷途知返而暗自慶賀吧?他舉杯暢飲,思索著与司馬光即將開始的面談,思索著司馬光可能提出的种种話題,思索著消除司馬光疑慮的辦法。“李白斗酒詩百篇”,韓維飲酒已有五升之多,一個征服司馬光的方案已在思索中形成。 “司馬君實,飯飽矣,酒足矣,我倆該作竟夜之談了……” 夜深了,“獨樂園”里的一切景物,都隱于夜幕与宁靜之中,唯“弄水軒”留有一扇明亮的燭窗。深邃夜空中的楚楚銀河和燦爛繁星似乎都在遠眺著“獨樂園”內這次神秘的會晤,聹听著從“弄水軒”傳出的隱約細語。 韓維禮節性地了解了《資治通鑒》的進展情況,并應對著司馬光對老友王安石的殷切詢問,粗略地談了王安石著作《三經新義》的辛苦,隨即逗趣說: “京都文壇,近有四言趣談一則,公愿聞否?” 司馬光點頭。 韓維拊掌擊節吟出: “至和年間,黑白兩友,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風急雨驟,歲月悠悠,高者低頭,矮者昂首,瘦者變胖,胖者變瘦,分居西東,注‘經’治‘史’,殊途同歸,人文泰斗,莘莘學子,高山仰止……” 司馬光大笑搖頭: “昨日种种,若在眼前,但不敢回首了。光所治《資治通鑒》,乃故紙堆中之物,以盡愚忠之志而已,平庸之才敢吃冷板凳之苦者,均可成其事。介甫所著《三經新義》,乃九天攬月之舉,非介甫無人敢為。以介甫資賦之高、志趣之銳、才學之博、見識之遠,必將超越前代經學大師馬融、許慎、鄭玄、賈公彥、孔穎達諸輩而翻新經學一頁,為究道德性命之義開拓一條新路。光居洛陽獨樂園,為介甫高興,為大宋祈福。” 韓維稱贊了司馬光与王安石相借相愛的友誼,便把話題轉向自己所需。 “請教司馬公,此園精巧自然,質朴典雅,觀者悅目,居者舒心,書局設此以品評古人,老仆作歌而耕于苗圃,何取名為‘獨樂園’耶?” 司馬光看得出來,韓維是在作試探。他微微一笑,回答: “‘初時被目為迂叟,近日蒙呼作隱人’。‘獨樂園’者,獨樂而已。” 韓維笑而詰之: “孟子曰:‘獨樂樂,不如与人樂樂,与少樂樂,不如与眾樂樂’。公何違孟子之語而為之?” 司馬光搖頭: “孟子之語誠善,那是王公大人之樂。光乃貧賤之人,不能及也。” 韓維再詰之: “若公所語,乃求顏回之樂耶。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司馬光拱手告謝: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那是圣賢之樂,光愚昧之人,不敢及也。” 韓維三詰之: “那么,公之‘獨樂’者何義?” 司馬光捋須而語: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各盡其分而安之,乃光之所‘獨樂’也。” 韓維大笑,暗思之:“各盡其分而安之”,此公要端出閉門羹了,急忙緊逼: “公有植可栖,有水可飲,獨樂其分,故無憾矣!然天下流民,栖無枝,飲無水,食無米,公能獨樂其分嗎?司馬公,十月不雨,旱災肆虐,哀鴻遍野,嗷嗷待哺。近几日來,流民成千上万涌入京都,哭聲塞巷蔽街,哀不忍聞,慘不忍睹,市民惶惶不可終日,怨聲鼎沸于宮牆之外。聯想前年西岳華山崩塌之异,‘上天示警’之說已彌漫京都,朝廷群臣亦為之惶恐顫栗。司馬公對此有何見教?” 司馬光知道,韓維要奔正題了。他敏銳地察覺到:現時紛扰朝廷君臣的動亂根源,也許就是這十月不雨而引發的种种“上天示警”!王安石和他的“變法”,正在經受著這“上天示警”的聲討和判決。而這不以人力為轉移的“上天示警”,又要把自己拖入政爭的旋渦嗎?唉,歷代哲人賢士對“天”、“人”關系的探索尋覓,終于營造出一個“天命難違”的神話,左右著天下君臣黎庶的心靈,這也是一大悲哀啊! 司馬光与同時代的許多學者一樣,對皇權和皇帝的忠貞帶有濃厚的“天命觀”,但在對待世俗和朝政上,他卻不是“天命觀”的奴隸。現時,為了替王安石辯解,也為了自己不再陷入紛爭,他娓娓而語: “持國公請諒。光治《資治通鑒》,有自律一條: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怪之事吾不信也。光認為:天力所不及者,人也,故有耕耘斂藏;人力所不及者,天也,故有水旱螟蝗。十月不雨,乃人力所不及,故曰‘天災’,非人之禍。若以此責怪介甫,則不公不平。西岳華山阜頭峰崩坍,覆峰下一岭一谷,越四十里平川,毀七社民家,死者万人,坏田七八千頃,乃物之自毀。世人怪异,怪其少見,异其不解而已,与人無關。若以此歸咎于‘變法’,則荒誕可歎。‘上天示警’之說,誕怪之論,光不敢信而從之。” 韓維碰了一個軟釘子,勉強頷首:司馬君實,果非庸人庸眾可比。看來,是要費一番口舌了。他要用蘇軾与司馬光“青山一道同云雨”之友誼,回轉司馬光回避之意,遂即從怀中取出一部詩集放在司馬光的面前: “司馬公不信‘天命’,當信人言,此亦不信‘天命’之作,請公一覽如何?” 司馬光拿起一看,惊喜出聲: “《錢塘集》,蘇子瞻之新作!大宋文壇又生輝了。”他禁不住翻開詩集,急急拜讀。不知看到了哪一篇,他的目光突然遲疑了。 韓維忙以話語相勉: “子瞻此集之詩,現已哄動京都,流傳于書肆、酒樓、學舍、官府,文人學士以先睹為快,真是紙貴京都。” 司馬光神情黯然,緩緩合上詩集,輕輕置于几案之上,似乎在自語: “三年前与子瞻、介甫飛盞流觴話別,子瞻曾以‘縱飲座中遺白帖,幽尋盡處見桃花’的詩句相贈。蘇子瞻自己畢竟不是桃花源中人啊。” 韓維又忙為蘇軾辯解: “此詩集乃駙馬王詵鏤版而出,跋中已有申明,是從友人之手集蘇子瞻近兩年來在杭州部分詩作而成,恐怕蘇子瞻此時尚不知此詩集已行世。” 司馬光苦笑搖頭: “王晉卿重于友情,只怕是多事了。” 韓維不以為然: “蘇子瞻此詩集中,并無天命誕怪之句,而以飽滿之情,贊江南風光之麗,抒民情純朴之歡,哀民間疾苦之深,發人事不修之怨。華章似錦,字句成珠,已為京都黎庶吟誦成謠,听說亦得皇上贊賞。” 司馬光喟然歎息: “此正是蘇子瞻之悲哀啊!” 韓維惊愕地望著司馬光,一時懵懂。 司馬光肅穆而語: “持國公知道,天下丰晏,詩文繁茂,文网不張,百家爭鳴,此文壇之春。天下艱危,言歸一統,文网覆地,百家暗瘖,此文壇之秋。秦、漢至今,律而成規,此形勢使然,非賢人圣人所能變也。其中情理,如日月行空,江河經地,因文附于道,非道附于文也。三國時魏文帝曹丕說過,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著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是有意抬高詩文的地位,安撫天下的讀書人。東晉道學家葛洪說過,‘德行為有事,优劣易見,文章微妙,其体難識。夫易見者粗也,難識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難一焉,故吾舍易見之粗,而論難識之精。’此公竟把詩文的功能凌駕于道德之上,若不是有意給天下文人喝迷魂湯,便是吃多了仙丹說昏話。可惜蘇子瞻被貶杭州之后,仍不識時務,恃才以哀民間疾苦,逞性以怨人事不修,只怕是太相信曹丕、葛洪之輩的甜話、好話、大話、空話和昏話了。” 韓維听明白了,司馬光不僅在為蘇軾今后的處境擔憂,也明白無誤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跡,關上了“獨樂園”的柴門。看來皇帝欲召司馬光入京的期望落空了。他不禁神情頹然。 司馬光從几案上捧起《錢塘集》,恭敬地放回韓維面前,极其坦然地說: “持國公鑒諒。三年前,光与介甫相約,不再議論朝政。三年來,光蟄居書局,目蔽耳塞,不聞牆外之事,亦不吐有關朝政之語,言而有信,足自慰矣。現時,‘十月不雨’困扰介甫,‘上天示警’逼壓介甫,光決不敢掣介甫之肘以添亂,決不敢毀介甫之所為以圖快,此出于私人之情誼,亦出于朝廷安定之大局,介甫現時處境艱難,光唯有遙祝安順而已。光之政見,也許會在《資治通鑒》的著述中以‘臣光日’之插話而闡明,不求有知于現在,只想求教于未來。公之所企,恕光不能從命。光深知蘇子瞻之忠耿慧敏,亦深知蘇子瞻之俠腸柔心,三年前介甫曾執酒贈子瞻‘直尋’兩字,以期蘇子瞻立業文壇。現蘇子瞻‘直尋’于山村、街坊、民間,可‘尋’得山川之靈气,可‘尋’得時代之新風,可‘尋’得千古文化之底蘊,也可‘尋’得民間疾苦之淚痕。他是口無遮攔之人,又以詩魂詞韻為生命,要他什么也不說會憋死他的。愿持國公以伴隨天子之便,以緩子瞻它日之危。光歎服子瞻才气,常為大宋文壇有此百年人物而慶幸;光珍惜子瞻詩詞,常吟誦以陶冶性情,但此詩集,光惶恐而不敢領受,亦不敢拭目拜讀,個中情理,持國公自當深知。光怀疚謝罪了。” 司馬光說罷,向韓維深深一揖。韓維周身一凜,為司馬光与王安石、蘇軾神交的友誼深深感動。“同明相照,同類相求”,從這位敗落而蟄居于園林之內的“陝西子”身上,他看到了人世間坦坦蕩蕩、誠不欺友、義气相扶、危難相濟的高貴。也似乎看到了王安石那顆執拗不移的忠耿之心和蘇軾那顆狂狷不羈的火燙之心。人生交契,若能達到如此神韻相知之境界,當無怨無憾了。 韓維挽著司馬光的雙手,什么話也不想說了。若再勉為其難,以語相逼,确有很褻于天理人情之尊貴了。但如此返回汴京,何以向皇上交代?何以消解朝廷即將出現的混亂?看來,只能借助皇上本身的權威了。他急忙從怀中取出皇帝趙頊的《廣求直言詔》,拱手一禮,神情愴然地說: “司馬公心洁如冰,韓維拜服。但圣命在身,不能不傾心而語:旱災肆虐,災民流离,各地庫存糧米甚少,國庫財用匱乏,流民涌入京都,大內震動。介甫一年來埋頭經義局,心血盡洒于《三經新義》,聞惊倉卒應變,已顯捉襟見肘之窘。皇上繞室徘徊,懼‘上天示警’而廢寢,憂‘人事不修’而忘食,‘減膳’自省,‘避殿’自罰,已多日,上天仍不見諒,皇上被逼無奈,前日已罪己而下詔廣求直言。司馬公,皇上授詔于我時,殷切而語:‘朕要听司馬光對現時朝政的看法,朕要司馬光拿出一個擺脫目前困境的方略來!’司馬公,皇上期望之殷,韓維難以用語言表達啊!這是皇上‘廣求直言’的詔文,請公恭覽。” 司馬光心底的防線一下子崩潰了,几十年修養的“憂君之忠”立即占据了他的身心中的一切。他面色灰黃,兩膝跪倒,伸手接過詔文,借著燭光恭覽,雙手發抖,嘴唇顫栗。覽完詔文他面東三叩其首: “陛下,臣心碎矣!臣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四年,諫奏不堅,招致今日之禍,臣知罪,罪愧圣躬,罪愧天下黎庶啊!臣現居書局,已無才無智解圣上之憂,只能故諫重奏,以贖臣之罪愆了。” 司馬光從地上爬起,坐落在几案前,展紙提筆,似乎忘記了韓維的存在,寫出了《朝政闕失狀》: ……‘天’‘人’之應,臣亦迷离,臣只知,天力 所不及者,人也,故有耕耘斂藏;人力所不及者,天 也,故有水旱螟蝗。夫‘十月不雨’之災,乃天道之 异變,當与‘人事不修’無涉。帝王之責,當以人事 而胜天命。方今朝之闕政,其大者有六而已:一曰廣 散青苗錢,使民負債日重,而縣官無所得;二曰免上 戶之役,斂下戶之錢,以養浮浪之人;三曰置市易司, 与細民爭利,而實耗散官物;四曰中國未治而侵扰四 夷,得少失多;五曰團練保甲,教習凶器以疲扰農民; 六日信狂狡之人,妄興水利,勞民費財。若其他瑣瑣 米鹽之事,皆不是為陛下道也…… 弄水軒外的溪水潺潺作響,天似乎要亮了。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