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自劉澄降敵,后主心灰意懶,無心政事;他將軍旅托付与皇甫繼勳,政務交給陳喬、張泊,又以內侍徐元璃、刁衍為內殿詔,群臣奏章、國主詔旨,均由二人傳遞。其時羽檄飛馳,鼓角相聞,告急奏章如雪片般飛來,徐元璃、刁衍二人受了皇甫繼勳指使,都抑而不奏。后主以為宋兵尚遠,不會很快攻到金陵城下,日日于后苑同僧人講《楞嚴圓覺經》。一日,他忽然心血來潮,帶了儿名內侍巡視城池,扶陴望去,只見城下旌旗獵獵,士卒如潮,初時還當是江南士兵,仔細辨認,才知是宋朝人馬,不由得大惊失色。詢問內侍,內侍据實奏道:“金陵被圍已一月有余,皇甫將軍不准奏聞,是以國主不知。”后主至此方知為皇甫繼嶄所賣,憤怒已极,匆匆返回宮禁,便命人宜召皇甫繼勳。 自皇甫繼勳進讒誅殺林仁肇之后,因江南宿將已死亡殆盡,后主便招他為大將軍,統一指揮江南軍旅,然而皇甫繼勳并無效死之意,鎮日忙于聚斂資產,一時名園甲第,冠于金陵。他又好色,蓄妓几十人,一個個打扮得珠圍翠繞,奢侈似于王侯。越是富貴,便越是愛惜性命,宋攻江南,他希冀后主不戰而降,自己也能成為宋朝新貴,為此多次派侄儿紹杰密陳歸命之計,后主屏而不納。一次,天降冰雹,這本是尋常小事,繼勳卻胡謅說是天象示警,此乃滅亡之兆,應盡早歸降,后主也不加理睬。繼勳知勸說無用,便盼望江南軍隊多打敗仗,以示自己有先見之明。每逢江南敗績,輒拍手稱快,偏裨將佐出城擊敵者,不是鞭背,便是加以幽囚,為此之故,軍民莫不恨之入骨,只因他兵權在手,別人無可如何。他自知罪孽深重,天怒人怨,從不上朝議事、后主屢次召見,他均辭以軍務不至。后主無法,只得詭稱江南气數已盡,要与他商討歸降之計,繼勳這才欣然應召。 誰知他匆匆赶至澄心殿,后主已盛气以待了。他見后主滿面慍色,便打算离去,后主喝住道:“皇甫卿,孤召你議事,一言未發,為何遽然离去?” “臣受命抗敵,如今軍情緊急,正臣披肝瀝膽報效國家之時,乞國主見諒。”皇甫繼勳一邊察言觀色,一邊拿這話搪塞。他知道后主從不過問軍旅之事,只消自己編個彌天大謊,天大的禍事也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然而這一次,皇甫繼勳失算了。后主冷笑道:“一派胡言!如果你真是披肝瀝膽報效國家,敵兵豈能進逼城下!孤一向推心置腹,待人以誠,誰知爾等口蜜腹劍,居心叵測!孤攫劉澄為潤州節度使,他開門延敵;當年納了你的奏章,自折股□,殺了南都留守林仁肇,委你以軍旅之事,你卻想把江南社稷拱手送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甫繼勳從沒見后主動過這么大的肝火,連忙狡辯說:“國主切莫輕信讒言,誤傷忠良,臣指揮軍旅容或有誤,但忠心為國,天地可鑒!” 后主厲聲斥道:“當年爾父在清流關抗拒周師,負傷被俘,不屈而死,名標青史,誰人不知皇甫暉三字!至今滁州人還一日五次嗚鐘,為爾父荐冥福。孤只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以不次超擢。讓你總江南之兵。誰知虎門竟生犬子,令人齒寒!如今國勢陸危,山河滄腎,孤要你這不忠不孝之人何用,左右還不替孤拿下!” 皇甫繼勳見勢不妙,轉身便走,然而已經遲了,殿內早走出一群孔武有力的彪形大漢來,將他掀翻在地,捆了個結實,然后簇擁而去。剛剛擁出宮門,只見軍士云集,高聲音罵,皇甫繼勳面色如土,俯首無語。不知哪個率先發難,拔刀向皇甫繼勳砍去,頃刻間万刀齊發,將他剁成了肉泥,其侄紹杰也在劫難逃,飲刃斃命。后主見士兵出自愛國熱忱,不予追究,只是下詔赦免皇甫繼勳妻孥,并命有司逐月供給柴米,這也算是曠古恩典了。 后主既殺皇甫繼勳,便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徐鉉提議更換將帥,然后深溝高壘,加固工事,但是金陵城中已遴選不出將帥,于是陳喬又提出,遣人突圍,至上流洪都(江西南昌市,即南都)搬取救兵。后主環視殿下,忽然看見了衛尉卿陳大雅,便親切地稱呼他的字說:“審己,爾一儒士,平時尚能急人所急,如今國勢綢螗,卿能為國勉為一行嗎?” 大雅稽首拜道:“國主十余年來精心養士,群臣不能報國主千万一,今倉猝之際,臣赴湯蹈火,當万死不辭。然以臣觀之,今日之勢,譬如覆水難收,即使能搬來救兵,恐也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了。” 后主喟然長歎說:“孤平生喜歡禪學,淡于世味,先帝崩逝時,諸兄早逝,孤越次而立,雅非本怀。自割江以來,屈膝事宋,常恐獲罪,每恩脫展,又恐社稷失于孤手,异日無顏見先帝于泉台,誰知今日竟煩天討:孤思歸降,又恐抗拒既久,未必見納,遣卿搬取救兵,亦是出于無奈。” 大雅問道:“敢問上江主帥,誰可委以重任?” “洪州朱令贊志不營私,可以獨擋一面,脫危解厄,只有借重他了。”。 大雅奏道:“据臣所知,朱令贇剛愎自用,既無排難解紛之才,又無救焚拯溺之能,恐不足恃。” 后主作色而起說:“諸臣平日高談闊論,到了緊要關頭,又都推倭不前,殊失孤望!” 大雅不敢再辯,就殿上接了詔書,于當晚三鼓潰圍而出,直奔洪州去了。 翌日早朝,張泊奏道:“自宋師圍城,晝夜不休,城中米珠薪桂,宮宦之家亦數米而炊,百姓死者相望。陳大雅雖冒圍搬取救兵,但何日能還,難以逆料,還乞國主早日設法,救此一城生靈。” 后主為難他說:“局勢如此,孤亦無策,唯有固守待援一途而已。” 張泊未及答話,只見徐鉉出班奏道:“臣愿憑三寸不爛之舌入宋,求大宋天子网開一面,止戈不攻。” 后主雖不相信徐鉉有此本領,但窘急之間,計無所出,只行應允。張泊又荐大臣周惟簡能夠談笑餌兵鋒,堪充副使,并獻計說再寫蜡丸帛書一封,派人浮海送至契丹求救,后主也一一依從。正當徐鉉准備啟程時,忽報朱令贇已從洪都出發,刻下已至湖口,軍容甚盛。后主躊躇良久,召來徐鉉說:“卿既入宋,當止上流之兵,勿使東下。” 徐鉉吃惊地說:“微臣此行,能否解江南之厄,未可預卜,所恃者惟有援兵,奈何止之?” “今方求和而又邀援兵,方衲圓鑿,自相矛盾,倘大宋天子怪罪,孤以何辭自解?” 徐鉉答道:“國主今日應以社稷為重,至于臣之安危,可以置之勿論。” 后主感激地望著他,原想說兩句勉勵的話,忽然悲從中來,兩行熱淚潸然而下,竟一個字也沒有出口。 然而徐鉉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盡管他使出了渾身解數,說得唇焦舌敝,趙匡胤只是不允。當他最后說出“江南事宋,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的話時,趙匡胤只淡淡地說:“既然江南与朕情同父子,難道父子可以分為兩家嗎?”徐鉉無言以對,只得悻悻然返回江甫去了。 再說那朱令資應后主之召,率精兵十五万赴難,浩浩蕩蕩,順流而下,來至湖口。那湖口乃鄱陽湖人長江之口,形勢險要。令贇聚諸將商議道:“今若前進,宋軍必据我后。如此,則上流阻隔,進不能破敵。退則糧襪不繼,不如飛檄南都留守劉克員赴軍,使彼拒守湖口,然后我等可以放心破敵。”諸將皆欣然從命。誰知后主見援兵不至,一日數次遣使催促令贇進軍,令資只得率軍順流而下。他自得陽猢編木為大箋,長百余丈,大艦可容千人,直向采石磯駛來,意欲砍斷宋軍所架浮梁,截宋軍為兩段,以解金陵之圍。守衛采石浮梁的宋將王明,看見令贇勢大,料是無法抵御,急派人飛奏趙匡胤,請求速造戰艦三百艘,以便与令資決一雌雄。趙匡胤尋思,建造戰艦需要對日,等到建好戰艦,朱令贅已解除金陵之圍了。便密令王明于洲清間密樹長木,若帆檣之狀,以為疑兵。王明依計而行,令贇望見,果疑宋有伏兵,逗留不敢前進。 其時已值深秋,長江水涸,不利巨艦行駛,令贇部下勸他暫屯湖口,待盛夏大江泛溢時再順流而下。令贇以業已進軍,不可中止為由,率艦隊從湖口東下,在虎蹲洲遇上了宋師,宋師均是小舟,團團圍住了江南的巨艦。朱令贇离開湖口時,已事先制造了几艘巨舟,艙中填滿蓖葦,以膏油浸潤,名之曰火油机。如今見宋師勇猛,稍稍迎戰,便下令點燃火油机。那几艘巨舟宛若一條條火龍,向宋軍沖去,一時煙焰蔽天,鉦鼓不絕。宋軍哪里見過這等陣勢,慌忙丟下小舟逃命,跑得慢的便淹斃水中,成了水底游魂。朱令贅興高采烈,正要乘胜進軍,忽然北風大作,風乘火勢,火助鳳威,火油机盡向江南大艦燒來,江南士兵焦頭爛額,不戰自潰,朱令贇再三制止,竟是無人听從,眼看著昔心孤詣操練了多年的水師,在烈火中化作了灰燼,點檢人馬,只剩下二百傷殘士卒了。而宋軍卻旌旗蔽空。殺聲如雷,一只只小船劈波斬浪,惡狠狠向江南殺來,失令贇大叫一聲:“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說罷,即縱身跳入火海之中,旋即便被烈焰吞沒了。 后主得知朱令資全軍覆沒,外援已經斷絕,惶急之中,只得硬著頭皮,再派徐鉉、周惟簡至宋廷乞求緩師。然而這一次已非上次可比,趙匡胤嚴責道:“如今金陵旦夕可下,爾等何必奔波万里,徒勞往返!” 徐鉉位奏道:“金陵城中人馬疲困,兵無斗志,易予而食,乞陛下念江南二十余載事大國之誠,緩兵不攻,以全一邦人性命!” 趙匡胤按劍怒道:“爾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朕志已決,別無商討余地!” 徐鉉還不曾見趙匡胤如此震怒過,現在見他手扶劍柄,滿臉殺气,不敢再說緩頰的話。趙匡胤又把目光投向周惟簡:“江南反复無常,既皈依本朝,卻又勾結契丹,如今蜡書已被截獲。爾等不去勸李煜歸順,反來此喋喋不休,是何道理?” 周惟簡囁嚅著說:“臣本野人,不樂仕宦,李烴強迫,不敢不來。臣聞終南山多靈藥,愿栖隱于此,不預世事。” 徐鉉乍听周惟簡羈栖不返。心中甚是气憤,欲待斥責他几句,怎奈在人屋檐之下,不敢發作,只得單人獨騎,晝夜兼程赶回金陵。后主自徐鉉北上,日日盼他回歸,不啻大旱之望云霓,一見徐鉉,便詢問此行如何,徐鉉不答,只是痛哭不已。后主正心神不定之時,內侍忽報曹彬有書信送來,拆開看時,只寥寥數語:“此月二十六日,城必破矣,宜早為之所。”原來曹彬自開寶八年春天圍住金陵,直到十一月,居民樵采路絕,几次交鋒,江南又銻羽而歸,城中軍民嗒然若喪。曹彬欲后主投降,不忍過分相逼,曾几度緩兵不攻,金陵才沒有馬上陷落。后主捏著書信,榜徨徙倚,無計可施。徐鉉奏道:“金陵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陷落只在早晚之間,為今之計,可命大臣一人偕太子仲寓至宋軍納降,以明心跡。”后主只好依從,并差人告知曹彬。 張泊卻奏道:“臣夜觀天象,天命未改,金陵固若金湯,北軍不易攻取,旦夕之間,敵兵必退。如臣言不驗,甘受笞責。” 后主送子出城,本出于無奈,今見張泊如此說,不由得后悔起來。曹彬几次差人催促,他只是推辭說:“汴京叵寒,需准備衣服,倉猝之間,未克置備。再者宮中祖筵,也需稽遲時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方可出城。” 曹彬知是遁詞,又差人送去一信道:“优柔寡斷。禍至無比大軍緩攻,以待國主歸闕。時勢如此,所可惜者,一城生聚耳。若能歸命,策之上也。宜深思熟慮,勿貽伊戚。”后主看完,索性置之不理。 曹彬見江南沒有動靜,便下令攻城。看看金陵將破,曹彬忽稱疾不出。眾將還以為是風塵顧洞,心神交瘁所致,曹彬卻說:“不瞞諸位,曹某之疾乃是心病,非藥石可醫。曾憶去歲辭朝之時,陛下耳提面命,叮囑再三,金陵城破之日,不得妄加殺戮。今金陵垂破,憶及陛下之言,不胜汲觫之至!乾德二年(964年)我隨王全斌攻蜀,未能阻止他屠城,至今猶愧對蜀中父老!諸君如能誠心自誓,克城之日,使居民安堵,市不易肆,則某之疾可不藥而愈矣。”潘美等羅拜帳下,俯首听命。 宋兵傾力攻城,吳越之兵也愈戰愈勇。吳越大將沈承禮与諸將商議道:“明日乃是冬至,城中守軍終歲疲勞,到時定有宴享,乘其防御松懈時攻城,定然得手。”諸將皆諾諾而應。翌日五鼓,沈承禮即率敢死士千人,以火攻金陵東門,士卒奮勇爭先,攀壘而上,宋兵也踊躍進攻南門。城中雖拼死抵御,然而疲憊之卒終究敵不住兩支大軍夾攻,東門、南門同時陷落,宋軍如潮水般涌進城來。 陳喬于危急之際來見后主說:“宋兵已經進城,國主何以處置?” 后主道:“頃聞城破,孤魂魄飛越,方寸已亂,計無所出,卿以為當如何?” 陳喬泣道:“自古無不亡之國,國主縱降,亦未必能得善終,徒取侮辱罷了。臣請背城一戰,死于社稷!” 后主搖頭說:“江南气數已盡,何苦作此無益抵抗!何況金陵久羈兵革,孤亦不忍士卒橫死鋒摘之下,此事不可魯莽。” 陳喬略一沉思說:“國主既不能抵御,請斬臣之頭送給曹彬,告以江南拒命盡出臣謀,庶几可減國主之咎。” “卿說哪里話來,你為國盡忠,俠肝義膽,孤縱昏債,亦不至殺忠臣作投靠之禮。卿可与孤一起北歸,如何?”后主拉著陳喬的手,泣不成聲。 陳喬伏地痛哭道:“主辱臣死,自古皆然,臣喬列朝班,局勢如此,還有何顏苟活于世!臣志決矣,請國主善自珍攝,恕臣不能陪侍左右了。”說畢,再拜而去。 他剛來至政事堂,張泊也不期而至。陳喬不及寒暄,便問道:“宋兵入城,非死即囚,我當死國,爾欲何之?” 張泊一聞此言,不禁打了個寒噤,實在說,他從未想過殉國二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他不甘心就此撒手塵寰。只是陳喬于危難中盡節,他自然不能表示畏葸,便附和說:“江南抵御經年,盡出我兩人之謀,君既死難,某豈忍獨生!” 陳喬縱聲大笑:“你我可謂風塵知己,同謀國事,共赴幽冥,痛快,痛快!”說著,解下所佩金帶,交給左右,“善藏吾骨,等天下平定時再從容安葬。煩爾轉告夫人,說我去矣。”說畢即投緞自縊。 張泊見陳喬已死,飛快跑到澄心殿對后主說:“臣与陳喬共掌樞務,國破家亡,當俱死王事。今陳喬已歿,臣念國主人朝,夭子必然詰問負隅頑抗之罪,臣若俱死,誰人肯為國主洗刷!”他本貪生怕死,如今卻鼓動如簧之舌,替自己開脫了。 后主神色沮喪,頹然坐在澄心殿上。偌大的殿字,往日大臣云集,議論風生,今日已空無一人,顯得格外冷清。他机械地向張泊揮揮手:“事已至此,一切都不必說了,卿准備去迎接曹彬吧。” 其時,宋兵已逼近宮間,江南官員多是納款迎降,獨將軍民彥与部下馬承信、馬承俊兄弟二人,猶率壯士數百据巷苦戰,終因眾寡不敵,壯烈殉國,無一生還。勤政殿學士鐘情,朝服端坐家中,被亂兵砍死。大理寺卿廖澄大呼:“我久仕江南,君臣之義,不可廢棄,決不忍辱求生。”遂仰藥斃命。宋兵不費多大力气,便占据了金陵。 后主已听到了戰馬嘶嗚之聲。他忽然想起,尚未辭別太廟,告訴祖先,這一回离開江南,恐怕就永無回來之日了。祖宗創業維艱,而今一筆勾銷,都斷送在自己這個不肖子孫之手了。他望望這一片生活了几十年的繁華宮闕,覺得無限眷戀,一旦歸為臣虜,怕是采樵深山,垂釣江濱,也不可得了。他不敢再想下去,只覺得前途茫茫,天下如此之大,竟沒有自己安身立命之地!在极度痛苦中,他揮筆寫成了在江南期間的最后一首詞——《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園, 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 玉樹譎枝作煙蘿。 几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 沈腰潘鬢銷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 教坊猶奏別离歌。 垂淚對宮娥! 剛寫完最后一句,還未來得及辭別太廟,宋兵已至宮門了。后主連忙換了白紗衫帽,令人擎著傳國玉壘,率領知左右內史殷崇義、徐鉉、張泊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宋將田欽柞道:“元帥現在江邊恭候。請國主到船上敘話。” 后主身不由己,在宋軍簇擁下來到江邊,江上一字儿排著几只大船。后主先拜見潘美,潘美于船中躬身答拜,然后再拜見曹彬,曹彬只拱拱手說:“恕未將甲胄在身,不能行大禮,請國主上船飲茶敘話。” 后主仔細看時,只見那船与岸之間,僅有一狹長木板相連,窄只容足,俯視板下,激流飛湍,惊濤拍岸,不覺心惊膽寒,足趑趄而不敢前。曹彬見狀,令兩卒前后攙扶而上。入于艙中,后主心猶怦怦劇跳不止。他本以為曹彬會大加消責,及至相見,曹彬气度悠閒,并無苛責之意,這才放下心來,慚作他說:“李某乃亡國之余,生死听憑元帥吩咐。” 曹彬答道:“自古無不散的筵席,如今天子寬宏大量,禮賢下士,決不責防風之后至,國主不必祀憂。” 后主謝道:“倘荷天子垂怜,李某愿栖隱林泉,作一太平百姓,千愿足矣。” 曹彬笑笑說:“天子仁慈,國主何至于如此!南漢國主劉悵,自歸降以來,心寬体胖,衣食無虞,國主決不會在他以下。不過曹某不能不竭誠相告:國主人朝,俸祿有限,費用日廣,倘不加搏節,必將入不敷出。國主可于此時人宮,厚自賈裝,以備不時之需。一入有司之籍,便要歸送朝廷,國主就一物也不可多得了。” “元帥不以降虜目之,待人以誠,某當銘記于心,永志不忘。”后主受寵若惊,連聲道謝。 “請國主人宮屏當,明日詰旦相會于此,我們好同赴汴京。” “李某定于此時歸來,決不爽約。” 后主剛走,田欽柞便諫道:“李惺既降,就該羈留不遣,倘他回宮自盡,天子追問起來,誰任其咎?” 大將梁迥也埋怨說:“李煜既已入于羅网,元帥不該如此心慈手軟,放他回宮。” “爾等所言,俱是皮相之見。”曹彬呷了一口茶,不慌不忙地說,“李煜素來懦弱,如肯以身殉國,還會身穿縮素,肉袒迎降嗎?适才上船時、只因風波稍大,還戰戰兢兢,怎會自己白白送掉性命!”諸將這才無話。 后主的确沒有死國之意。曹彬允他返宮收拾,原是要他多帶些金銀細軟,但他慨歎國家已亡,無意蓄財,只留身邊少許,其余的都賜給了群臣。大臣之中本多寡廉鮮恥之人,平白得了這許多金帛,也顧不得亡國之痛,一個個眉開眼笑起來。獨有內史舍人張泌,拿著后主賞賜的二百兩黃金,徑來報告曹彬說:“江南亡國,宮中一草一木,皆應屬于天子所有,李烴擅分帑藏于群臣,其罪非輕,某特來稟告元帥。” 曹彬一眼看出,張泌于此時告發,無非是想沽名釣譽,討好巴結,以為日后獵取進身之階,便厭惡他說:“李烴收拾宮中金銀,是奉本帥之命,爾意欲何為?” 張泌見曹彬發怒,嚇得慌忙退出大帳,一溜煙跑走了。 翌日清晨,細雨檬漾,寒气襲人,后主与小周后、長子仲寓、几名宮娥、大臣殷崇義、徐鉉、張泊等如期而至。曹彬分撥二十囚條大船,將虜獲品一一按冊裝入船中,后主等分乘四五條大船,啟旋北渡。原來宋軍自進入金陵之后,曹彬即下了嚴禁劫掠之令,江南莘莘士子賴曹彬保全,不曾傷亡一人,其親屬為兵士所掠者,也即時放還,并下令大搜軍中,勿得匿人妻女。倉凜府庫,均由轉運使按籍登記,曹彬并不過問。班師之日,曹彬宦囊蕭然,僅圖書、衣食而已。城中秩序井然,秋毫無犯。 煙雨靠罪,風聲嗚咽。后主眼看著离開了那生于斯長于斯的石頭城,心中空蕩蕩的,有一种說不出來的滋味。回憶十几年的帝王生活,猶如一場春夢。驀地,他想起了劉禹錫的《西塞山怀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几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獲秋。 以前讀這首詩,只覺得壓抑低沉,使人郁郁不歡,今日讀來,細細体味,竟有切膚之痛!當年司馬炎的水軍從益州順流而下,直扑金陵,迫使孫皓投降,時過几百年,歷史上的這一幕,竟然如此相似,今日自己也和孫皓一樣,成了別人刀俎上的魚肉!望著漸漸遠去的金陵,他無限酸楚,不禁低聲吟道: 江南江北歸家鄉。 三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闈今冷落, 廣陵台殿已荒涼。 云籠遠蛐愁千片 雨打歸舟淚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曰 不堪閒坐細思量! 櫓聲欸乃,細雨如織,他的心碎了。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