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十回 中共大會呼吁政治談判 華夏儿女渴盼祖國統一


  話說1995年春天,在江澤民講話的鼓舞下,大陸海協會積极開展工作,多次同台灣海基會聯絡,邀請辜振甫董事長到北京來,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這一邀請受到海基會重視,于3月25日予以正式答复。
  隨后,兩會通過信函往來,就第二次“汪辜會談”的時間、地點、程序進行了反复磋商,最后商定,第二次“汪辜會談”于1995年了月中下旬在北京舉行。
  5月26日,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一行抵達台北,當即拜會了辜振甫。
  5月27日到28日,海協會和海基會舉行預備性磋商,通過坦誠商談,就第二次“汪辜會談”的議題取得共識,确定需要討論的議題有八項:
  一是回顧及加強兩會聯系,強化兩地協商功能;
  二是有關台商投資權益保護協議問題;
  三是籌開兩岸民間經驗交流會議,定期舉辦兩岸經貿糾紛研討會及兩岸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
  四是兩岸文教新聞交流問題;
  五是兩岸農業交流問題;
  六是兩岸科技交流問題;
  七是兩岸旅行交流問題;
  八是兩岸交流的其他重要問題。
  5月29日,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与海基會副董事長焦仁和簽署了預備性磋商協議,隨后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二人在談話中都表示對這次預備性磋商達成共識感到欣慰。唐樹備表示,回京后將積极為第二次“汪辜會談”議題的內容做准備,并希望下月在台北舉行第二次預備性磋商時就這些內容与焦仁和進行深入的討論。他說:“目前兩會是在海峽兩岸政治上存在分歧的情況下運作的。海協會一直主張兩岸政治上的分歧不應影響兩會的運作,這次海協會得到授權前來為第二次汪辜會談進行預備性磋商就說明了這一點,畢竟兩岸之間有許多共同的利益。”
  海協會与海基會成功的預備性磋商,使兩岸人民极感興奮,都希望第二次預備性磋商与第二次“汪辜會談”能順利舉行,并取得圓滿成功。
  然而,正當兩岸人民翹首以盼的時候,台灣當局的政策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1995年6月7日至12日,台灣國民党最高領導人李登輝繼中東之行后,又以參加母校畢業典禮為名,到美國進行“私人訪問”。在訪問期間,李登輝在他的母校康奈爾大學作了長篇演講,其中17次談到“中華民國在台灣”,16次強調“兩岸分裂分治”,將“台獨”思想付諸行動,挾外人以自重,公開從事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活動。
  同時,台灣當局在5月底至6月初不到10天的時間里,連續舉行了4次針對大陸的大規模軍事演習。
  這當然不是偶然的巧合。
  6月16日,海協會致函台灣海基會,指出:“鑒于台灣方面近期采取的一系列破坏兩岸關系的行動,使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及其預備性磋商气氛受到嚴重影響,不得不予以推遲。”
  并指出第二次“汪辜會談”能否舉行,關鍵取決于台灣方面是否真有誠意,能否真正停止在國際上搞“兩個中國”的行徑。
  此事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7月22日至26日,《人民日報》、新華社連續4天發表評論員文章,嚴厲抨擊李登輝在康奈爾大學的演講,題目分別是:《一篇鼓吹分裂的自白》、《國際社會絕無“台獨”生存空間》、《推行“台獨”的政治迷藥》、《李登輝是破坏兩岸關系的罪人》。
  評論指出:“李登輝主政初期,人們對改善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曾經有所期待。曾几何時,隨著島內外形勢的變化及他個人權力的膨脹,李登輝即步步后退,先后提出‘一國兩府’、‘一國兩區’、‘兩個對等政治實体’等等主張,進而鼓吹兩岸‘分裂分治’,在國際上公開打出‘階段性兩個中國’的旗號,說什么‘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欲分裂國土和主權的面目暴露無遺,兩岸關系的發展也因此而受到嚴重的損害。”
  評論揭露并警告道:“李登輝早年加人過中國共產党,后來背叛了。他曾多年追隨主張不搞‘台獨’的蔣經國,如今也背叛了。李登輝現在已走上‘台獨’之路,背叛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的統一大業。而12億中國人民也早已下定決心,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台獨’圖謀得逞。如果李登輝敢冒天下之大不題,沿著這條危險的路走下去,那么,他必將身敗名裂,淪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台灣方面作了辯解,极力推脫責任,稱第二次“汪辜會談”被迫推遲是大陸方面將兩會聯系与合作“政治化”的結果。
  第二次“汪辜會談”雖然受挫,但統一是兩岸人民別無選擇的道路和共同的心愿。不管哪個人喜歡与否,歷史發展的大潮總是不可阻擋的。
  潮漲潮落,花開花謝,又是兩年過去了。
  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高高升起在香港。百年恥辱得到洗雪,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怀抱。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海峽兩岸,華夏儿女歡呼,歌唱,欣喜若狂,熱淚盈眶。
  此時此刻,人們更加怀念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國兩制”的締造者和倡導者鄧小平。他曾表示,到收回香港的時候,他即使坐著輪椅也要去香港看一看。但是,這位有著傳奇般經歷和博大胸怀的智慧老人,硬是沒有等到這一天,在前几個月駕鶴仙逝了。人們每念及此,無不感到深深的遺憾,心中萌生隱隱的痛楚。
  香港回歸后的事實明白無誤地表明,中央政府貫徹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是堅定不移的。除了國防和外交,中央政府完全不干預基本法規定的香港特區自治范圍內的事務。香港特區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政策,均由特區政府自行制訂;所有的新法律,由特區政府提出,特區立法机關審議;司法机构的運作完全獨立。
  紫荊花盛開的香港,依然是八面來風的自由港,商賈云集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及信息中心,香港同胞生活如常,沙田、快活谷跑馬場依然人聲鼎沸。
  那些對香港明天的把憂漸漸地隨風而去,惡毒的詛咒也被擊得粉碎。如今,飄揚著五星紅旗和紫荊旗的香港,依然是世界上經濟最充滿活力的地區之一。“香港的明天會更好!”這決不是一句空話。
  香港的回歸,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台灣向何處去,更加殷切地期盼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杰出构想早日在台灣問題上得以實現。
  1997年9月,中國共產党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這次大會是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召開的。20世紀即將過去,載著中國人民一個世紀的痛苦与奮斗,也記錄了一個民族的倔起与輝煌;21世紀伴隨著机遇、希望,向正在振興圖強的中華民族提出了挑戰。全世界都在關注著,中國共產党帶領12億人民將以什么樣的姿態進入新世紀?中共“十五大”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江澤民在會上作的以此為主題的報告,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分析現實,規划未來,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跨世紀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共產党帶領人民邁向新世紀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第三代領導集体的跨世紀治國方略。
  江澤民報告的第八部分,題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內容如下: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海內外全体中國人的共同心愿。中國共產党人把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歷史重任,并為此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鄧小平“一國兩制”的科學构想,有力地推動了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
  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一國兩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切了重要一步。香港回歸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切實貫徹執行,保持了繁榮穩定的局面。事實必將證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夠依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治理好香港。
  澳門將于1999年回到祖國怀抱,這是中華民族的又一盛事。澳門回歸的各項准備工作正在積极有序地進行。澳門完全可以實現平穩過渡、順利交接,并保持長期發展和穩定。
  “一國兩制”构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內容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体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這一构想,既体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体現了高度的·靈活性,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實行“一國兩制”,有利于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發展。
  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各項政策的推動下,海峽兩岸關系有了很大發展。香港順利回歸并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必將為解決台灣問題創造有利的條件。但是,台灣島內分裂傾向的發展和某些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嚴重地阻礙著和平統一的進程,理所當然地遭到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
  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分裂,反對“台獨”,反對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反對外國勢力干涉,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要努力用和平方式實現統一,但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台灣獨立”圖謀的。
  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与合作,加速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繼續加強兩岸人員往來和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我們寄希望于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台灣同胞。除了极少數頑固堅持“台獨”立場的人以外,歡迎台灣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們交換有關兩岸關系与和平統一的意見。
  我們再次鄭重呼吁:作為第一步,海峽兩岸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并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并對今后兩岸關系的發展進行規划。希望台灣當局認真回應我們的建議和主張,及早同我們進行政治談判。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問題都可以談。只要是有利于祖國統一的意見和建議,都可以提出來。祖國統一的問題,應當由兩岸中國人自己解決。
  台灣的前途系于祖國統一,分裂是絕對沒有出路的。我們完全有決心、有能力最終解決台灣問題。不管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道路上還有多少艱難險阻,海峽兩岸全体中國人和所有中華儿女,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攜手共進,祖國的完全統一和民族的全面振興,一定能夠實現。
  江澤民報告中的這一內容,重申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立場和基本原則,進一步明确了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提出了世紀之交對台工作的基本任務。報告發表后,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僑、華人中引起強烈反響,受到廣泛的歡迎。特別是爭取早日實現兩岸政治談判的呼吁,得到台灣各界更多的理解和贊同,普遍期待盡快展開兩岸接触与談判,以便早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而實現和平統一。
  1998年1月26日,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首都各界人士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隆重紀念江澤民主席《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講話發表三周年。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講話中指出:促進兩岸政治談判是現階段全面推進兩岸關系的關鍵,希望台灣當局在政治談判問題上作出認真的、積极的、明确的回應。
  2月24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致函台灣海基會,提出:“我會一貫主張應進行兩岸政治談判,以為真正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創造條件。我會愿意接受有關方面授權,与貴會協商兩岸政治談判的程序性事宜,并隨之著手安排重開經濟性、事務性議題商談。我會還主張,在上述協商開始前,應進一步擴大兩會交流与接触,以加強彼此溝通。交流的具体層級和項目,我會愿与貴會協商作出安排。”
  這一信函一經媒体傳播,立即引起海內外的重視,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大陸方面又一個主動、明确和善意的表現,台灣當局應對此作出順應潮流的回應。對于海協會的去函,台灣當局高層也几乎一致評估其內容“合情合理”。台灣“行政院長”蕭万長在“立法院”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歡迎海協會發函邀請海基會負責人前往大陸訪問。“陸委會”主任張京育發表聲明,對海協會的函件表示“欣慰”,并說“陸委會”正在研究兩會接触問題。3月4日,海基會回函海協會,表示擬由會務負責人率員于近期前往北京,与海協就會務進行交流,并磋商辜振甫參訪等兩會往來后續事宜,也歡迎海協适當層級人員到台灣訪問。
  3月12日,錢其琛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根据過去兩會接触的經驗,談事務性的問題往往最后遇到的障礙是帶政治性的。兩岸政治談判可以滿足台灣同胞求安定、求和平的愿望。談判要有步驟地進行,首先可以討論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議題。為了准備討論這個議題,也可以先進行接触來討論進行這樣的談判的名義、形式、方法等等程序性問題。我們歡迎也主張兩岸擴大交流,包括兩會之間的交流。
  在談到一個中國的問題時、錢其琛說:“我不明白為什么台灣方面怕談一個中國。本來一個中國也是台灣方面堅持的一個原則,現在后退了,不愿談或者怕談一個中國,我看完全沒有必要。”他表示,在兩岸沒有統一以前,一個中國的含義就是雙方都要認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不可分割。要認同這一點,對台灣方面應該沒有什么困難。
  此后,兩岸各有關方面形成了隔海放話与适當回應的局面,函件往來不再是單方面的行為,而是雙方在政治層面進行有效互動的動作。兩會在經歷了兩年零十個月的冰河期后,終于緩緩啟動,恢复了接触与交流。
  6月25日至7月3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對中國進行了為期9天的訪問,作為對江澤民主席上年10月訪美的回訪。在短短8個月內兩國最高領導人實現互訪,標志著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新時期。
  台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也是這次兩國首腦會晤的重要議題之一。克林頓在北京和上海公開重中,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和其他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白宮國家安全顧問伯格在記者的追問下,又進一步表達美國“不支持台灣民選政府選擇台獨之路”及“不支持台灣由公民投票多數宣布台獨”,實際上已變成“五不支持”。
  美國“五不支持”政策的公開化,使台灣明顯地感到“形勢逼人”的壓力。。島內主流媒体普遍認為,台當局推動已久的“務實外交”、“戒急用忍”政策以及民進党的“台獨路線”基本上走進了死胡同。台灣的因應之道,除以更積极的大陸政策作為确立兩岸良性互動机制、加強兩岸交流之外,已無他途。
  7月10日,台灣“陸委會”副主任兼發言人許可生稱,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今秋訪問大陸,可利用“汪辜會晤”時机,就兩岸政治談判的預備性磋商進行非正式意見交換。
  8月24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負責人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認為進行政治談判已歷史性地提上了議程,希望台灣當局撤除對兩岸關系發展設置的种种障礙,向兩岸同胞證明自己追求統一的誠意。
  秋高气爽,菊花滿地。
  年逾八旬的辜振甫先生終于來到了祖國大陸。
  應海協會邀請,睽違上海53年之后,辜振甫和夫人嚴悼云率台灣海基會一行12人,于1998年10月14日下午抵滬,開始了在祖國大陸為期6天的參訪活動。
  辜振甫下榻于波特曼酒店。酒店專門准備了一幅精致的京劇花臉臉譜,置于客房的花籃中,以歡迎酷愛京劇的辜先生。
  當晚,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夫人孫維聰,在上海和乎賓館會見并宴請辜振甫一行。分別5年之后,終于實現了第二次握手。二人親切問候,笑容可掬。記者們紛紛攝下了這頗富象征意義的鏡頭。
  申請此次新聞采訪的海內外記者共有467名,遠遠超過了第一次“汪辜會談”時200多人的記錄。
  汪道涵在會見中回顧了兩會事務性商談的艱難歷程。他指出,以往兩會商談難以取得進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已涉及政治問題而又沒有條件進行討論。事實上,事務性商談避不開政治問題,如果回避政治談判,局限于事務性內容,就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因此,政治談判客觀上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實現兩岸政治談判,就可以為解決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問題創造更好的條件。在兩岸開始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后,兩會可以重開經濟性事務性商談。
  辜振甫也就兩岸之間的一些政治分歧問題發表了看法。
  在宴會上,除美昧佳看之外,汪道涵請辜振甫一行品嘗了极具江南風味的陽澄湖清水大閘蟹,据介紹每只足有半斤重。辜振甫贊歎不已。
  第二天下午,汪道涵再度會見辜振甫一行,雙方在無拘無柬的气氛中坦率友好地交換了意見。最后,兩會間達成了四點共識:
  一、兩會決定進行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對話,由兩會負責人具体協商作出安排。
  二、進一步加強兩會間的多層次交流与互訪。
  三、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兩會將加強個案協助。
  四、汪道涵會長對辜振甫先生邀請他訪問台灣表示感謝,并表示愿意在适當時机到台灣訪問,加強了解。
  這天,當辜振甫忙于商談和到浦東開發區、證券交易所、上海博物館、東方明珠電視塔等處參觀時,夫人嚴悼云來到上海宋美齡父母的墓地,代表遠在大洋彼岸的宋美齡,獻上一個由黃色菊花綴成的花圈,白布條上寫著:“父母親大人永生,女美齡叩獻。”由于對國共兩党的歷史不了解,這則人情味很濃的新聞竟被路透社記者誤解為:“辜振甫夫人向宋慶齡墓獻花致敬。”這則新聞的導語為:“辜振甫夫人以象征性姿態在宋慶齡墓上獻花致敬,宋慶齡是海峽兩岸均尊敬的一位政治家的妻子。”接下來又敘述宋慶齡与孫中山的生平及宋家姐妹的一些舊事。于是,閻了一個憑想當然、張冠李戴的笑話。
  當晚,上海蘭心大戲院燈火熠熠,琴音裊裊,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和喝彩聲。汪道涵為辜振甫夫婦安排的京昆折子戲專場晚會在這里舉行。戲碼為:《遇皇后》、《空城計》、《擋馬》。之所以定這三出,是因為考慮到嚴悼云最愛看《遇皇后》,而《空城計》則為辜振甫平生所最愛。
  辜振甫是台灣的超級票友,早年曾拜著名女老生孟小冬為師,受過一段正規訓練,對余派戲推崇備至。他曾對記者說:“京劇是我人生最大的嗜好,我一听到胡琴聲就按擦不住地想唱。”
  果然,辜振甫今晚不光大飽耳福,興之所至,還即席登台演唱了《借東風》選段。
  10月16日,辜振甫參觀上海豫園,留下“但知春意發,誰識歲寒心”墨跡。在此后的記者招待會上,他用此形容兩岸關系,認為兩岸關系熬過冰霜之苦,就能迎來春天。
  當天下午,辜振甫一行飛抵北京。晚上,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云林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招待。
  10月17日上午,辜振甫一行來到香山碧云寺,瞻仰孫中山紀念堂,向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致敬并獻花籃。參拜結束后,辜振甫對記者表示,孫中山先生推翻了長達2000多年的帝制。首創了民主共和体制,為兩岸中國人民所景仰。希望兩岸中國人共同努力,為兩岸良性互動构筑深厚基礎。
  爾后,辜振甫夫婦一行來到北京大學參訪,受到北大師生的熱烈歡迎。
  辜振甫夫婦首先拜渴了位于北大國書館門廳中的嚴复銅像,敬獻花籃,并三鞠躬。該銅像系北大百年校慶時,由嚴悼云于今年5月間捐獻給北大的。隨后,辜振甫夫婦在北大校長陳佳洱和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夫婦的陪同下,參觀了北大圖書館,并游覽了未名湖等几處北大著名景觀。
  嚴悼云由于身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北大首任校長嚴复的孫女,此次的北大之行,她更是感慨万千。她表示,雖然她不是北大的學生,但此次來到北大就好像回到自己的母校一樣。她還表示,希望其祖父的思想能夠長久地留存在北京大學。
  下午,辜振甫夫婦參訪故宮博物院。院方怕兩位老人体力不濟,特備兩輛輪椅。不想,辜振甫夫婦健步走完故宮行程,并留下了“博大精湛”的墨跡。
  10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錢其琛會見辜振甫一行。他說,你們此行對改善兩岸關系是有積极意義的。雙方直接見面不僅可以消除誤解,還可增進了解,有利于化解分歧,至少可以拉近距离。我們主張盡快進行兩岸政治談判,要想和平地解決統一問題,遲早總是要談的。談比不談好,早談比遲談好。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政治談判,什么問題都可以談,這當中當然也包括台灣方面所關心的一切問題。
  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釣魚台賓館禮節性地會見了辜振甫及其夫人嚴悼云。江澤民對辜振甫前來參觀訪問表示歡迎,就涉及兩岸關系的重大問題發表了看法,也听取了辜振甫的意見。江澤民對辜振甫為發展兩岸關系作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對此次辜振甫与汪道涵達成的四項共識表示贊賞,并希望辜先生繼續為兩岸關系發展作出新的積极貢獻。
  辜振甫的金秋十月的大陸之行結束了。
  這同時是一种開始。
  全書收筆之時,我愿用魯迅的兩句待作結。這兩句詩曾由書法家啟功書寫,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云林面贈辜振甫。詩曰:
  度盡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1999年春完稿于盧溝橋畔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