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上海當時宣傳社會主義影響較大的有三股力量:一是陳獨秀領導的新青年社;二是國民党創辦的星期評論社、覺悟社。星期評論社出版《星期評論》周刊,編輯是戴季陶、沈玄廬和李漢俊,撰稿人有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等。覺悟社出版《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主編是清末舉人、同盟會會員、國民党左派邵力子;三是研究系張東蓀等人組織的共學社,出版《時事新報》。 三股力量在宣傳社會主義方面建立了聯系,陳獨秀的住所變得熱鬧起來。經常坐黃包車來的是《國民日報》經理兼總編、副刊《覺悟》主編邵力子。邵力子住在法租界白爾路三益里5號,离陳獨秀的住所不遠。陳獨秀在《覺悟》上發表過文章,与邵力子是“文友”。 住在三益里17號的李書城、李漢俊兄弟也是陳獨秀家的常客。李書城是老革命党人,同盟會發起人之一,對軍閥混戰和國民党退讓深感失望,与外界往來甚少,整天在家看書,但對陳獨秀頗友好。比李書城小9歲的李漢俊,12歲東渡日本留學。他极為聰明,不僅日語講得很好,而且精通英語、德語、法語。他在日本拜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帝國大學教授河上肇為師,轉向研究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精通馬克思主義者之一,与陳獨秀自然是志同道合。 《星期評論》主編戴季陶,原与陳獨秀在日本相識,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和《每周評論》,他每期必讀,現在也是陳家常客。《星期評論》的另一位編輯沈玄廬,曾擔任過清朝云南知縣、知州、省巡警總辦,因幫助同盟會發動河口起義,無法在國內立足,而流亡日本,他在日本鑽研社會主義理論書籍。1916年回國后在浙江第一師范任教,不久便擔任浙江省議會議長,又為《新青年》撰稿,是陳獨秀的好友。 《時事新報》主編張東蓀与陳獨秀有舊,故常來敘談,他寫得一手好文章,也讀過一些社會主義著作。 不論是陳獨秀、張東蓀、戴季陶,也不論是邵力子、沈玄廬,都曾在日本留學,程度不同地都懂得些馬克思的學說。 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在先進的知識分子中已成新潮。1919年8月,年僅19歲的張聞天,竟在《南京學生聯合日刊》上發表《社會問題》一文,文末節錄了《共產党宣言》第2章的10條綱領。然而,《共產党宣言》的全譯本由于翻譯難度大,一直沒有人能夠完成。 戴季陶是較早籌划把《共產党宣言》譯成中文的人。他把一本日文版《共產党宣言》帶回國內,曾想翻譯它,但細細看后,便放下了。翻此書不但要有相當高的中文修養,而且要諳熟馬克思主義理論。戴季陶打算在《星期評論》上連載《共產党宣言》,便著手物色合适的譯者。 邵力子向戴季陶舉荐一人,即杭州的陳望道。 陳望道是浙江義烏人,中學畢業后到上海進修英語,准備去歐美留學。但未能去歐美,卻去了日本。他在日本主攻法律,兼學經濟、物理、數學、哲學、文學。1919年5月回到杭州,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當語文教師。他常為《國民日報》副刊《覺悟》撰稿,成為邵力子的密友。 陳望道与浙江第一師范語文教師夏丐尊、劉大白、李次九倡導新文學、白話文,人稱“四大金剛”。戴季陶給陳望道寄去了日文版《共產党宣言》,還給他寄去了英文版《共產党宣言》作為翻譯時對照之用。這本英文版是陳獨秀通過李大釗,從北大圖書館弄來的。 陳望道帶著這兩本《共產党宣言》和《日漢辭典》、《英漢辭典》回到義烏縣農村的家里,躲進柴屋,搭起舖板作書桌,又找來一盞油燈,日夜不停地翻譯起來。 1920年4月下旬,陳望道譯完《共產党宣言》寄給戴季陶。這時,他接到《星期評論》編輯部邀請他到上海擔任編輯的信,便提著皮箱來到上海。 《共產党宣言》譯文連同日文、英文版,已交給了李漢俊,由李漢俊和陳獨秀校閱譯文。陳望道住進了三益里《星期評論》編輯部,即李漢俊的家里。 陳獨秀和李漢俊校閱了《共產党宣言》,再經陳望道改定,准備發表,這時突然發生意外,《星期評論》被當局查禁而停刊。陳獨秀邀請陳望道來漁陽里2號,編輯《新青年》。于是,陳望道便成了陳獨秀的助手。 公開出版《共產党宣言》可能會有麻煩,陳獨秀決定出版單行本。初版《共產党宣言》單行本印了1000冊,不脛而走,緊接著又印了1000冊。 成立中國共產党,已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必然產物。李大釗在用騾車護送陳獨秀离京南下時,兩人在途中計划組織中國共產党,當時只是提出北京由李大釗負責,上海由陳獨秀負責。從此,他們兩人各自留心,物色人物,創建共產党。 李大釗在天津送走陳獨秀之后,沒有立即回北京,他在天津設法与蘇俄友人取得聯系。他和“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章志、南開中學學監姜般若、南開中學學生胡維憲等一起到天津原帝俄租界,會見蘇俄友人伯特曼,相互交談了對中國革命的看法。伯特曼是蘇聯共產党派來了解中國情況的。由于敵人監視甚嚴,他們的會見被密探發覺。次日,天津《益世報》上登出“党人開會,圖謀不軌”的消息。李大釗急忙通知与會者注意防范,隨后即搭車返回北京。 李大釗和伯特曼交談的情況,很快傳到了蘇共(布)遠東地區委員會。 3月,俄共遠東局維經斯基率代表團來華,列宁對代表團下達3項任務: (1)同中國社會主義團体聯系,組織正式的中國共產党及青年團。 (2)指導中國工人運動,成立各种工會。 (3)物色一些中國的進步青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并選擇一些進步分子到俄國游歷。 這個代表團的成員有庫茲涅佐娃(維經斯基的妻子),馬馬耶夫和妻子馬馬耶娃以及翻譯楊明齋。楊明齋是山東省平度縣馬戈庄人,他童年入私塾,16歲因家貧而失學務農,不久成了親,19歲那歲,妻子病逝。村里有人去闖俄羅斯,他在苦悶之中,便隨人去海參崴。海參崴原本是大清帝國的領土,1860年,沙俄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從此那里便成了俄國的領地,并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控制東方”。因為那里原是中國領土,居民中有1A3是華人。楊明齋在那里一邊做工,一邊學習俄語。以后又進西伯利亞做工,并參加俄國工人運動,加入布爾什維克。 十月革命后,楊明齋組織華工參加紅軍。不久,他被派往海參崴,公開身份是華僑聯合會負責人,做布爾什維克地下工作,當時海參崴還在日本占領之下。1919年秋冬,海參崴被蘇聯紅軍占領。 俄共(布)遠東地區委員會向俄共(布)中央報告,成立俄共(布)遠東局,作為俄共(布)專門負責同遠東各國革命者聯系的机构。1920年3月,俄共(布)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并在海參崴成立分局,要求海參崴分局派遣一個代表團前往中國。 楊明齋在中國長大,既會中文,又會俄語,當然是最合适的人選,因而被選入代表團。 5位代表團成員都帶著《生活報》記者證,于4月間抵達北京,通過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兩個俄籍教授,首先結識中國馬克思主義先驅李大釗,經過多次懇切的交談,表示要幫助中國建立共產党。李大釗向他們推荐陳獨秀,請他們去上海找陳獨秀,并給他們寫了一封介紹信。 維經斯基和楊明齋等來到上海后,首先會見陳獨秀,又由陳獨秀的介紹會見了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張東蓀、陳望道、邵力子等人。他們舉行了多次座談會,這些座談會開始在陳獨秀的家里,后來便在戴季陶的家里。通過座談,了解中國革命情況和十月革命后的俄國現狀,商討發起建立共產党的問題,決定先組織一個秘密團体——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負責人是陳獨秀。 維經斯基和代表團成員先是住在大東旅社,為了便于聯系,便遷往法租界霞飛路716號,又在英租界愛華德路挂出了俄國《生活報》記者站的牌子。 中國共產党發起的事被列入了日程,首先嚇跑了張東蓀。張是研究系的首領之一,在他看來,社會主義學說可以作為“學術”進行研究,而要他參加共產党,便是介入了政治活動,那是不行的,因為他們研究系是“不過問政治”而專心從事學術研究的。 張東蓀退出后,便有俞秀松、施存統等人參加。俞秀松和施存統都是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即陳望道的門生,他們和其他同學一起,在五四運動后創辦了《浙江新潮》,主編是俞秀松。這個刊物剛出版兩期便被警察查封。 俞秀松在《浙江新潮》被查禁后。于1919年底來到北京大學,見到陳獨秀,經陳獨秀介紹,參加了北京工讀互助團,在北大哲學系旁听。1920年3月27日,他离京回滬,找到了老師沈玄廬,便留在《星期評論》社工作。這時施存統也來到上海。 在討論起草党綱時,決走由戴季陶起草。戴很快動手寫好綱領草案,交給陳獨秀,由陳獨秀拿給大家討論。這時戴季陶宣布退出,他說:“孫先生在世一日,我不能加入別党。” 戴季陶是國民党的主要干部,孫中山需要戴季陶協助他工作,反對戴季陶參加組織共產党。戴季陶离去時聲言:“我無論如何一定從旁贊助,現在暫時退出。” 戴季陶從新漁陽里6號搬走了,楊明齋租下了這所房子,搬了進來,這里便成了維經斯基召集各种座談會的場所。 不久,座談會又增加了一員,即從日本歸來的李達。 李達,號鶴鳴,是湖南零陵縣一戶佃農的儿子,在1913年考取湖南留日官費生,去日本學理工科。他在留日學生中,是留學生救國團領袖人物之一,曾在1918年5月率100多人回國抵達北京,并与北京大學學生一起向政府示威請愿。 這次請愿沒有取得多大效果。李達回到日本之后,便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讀了《資本論》第一卷和列宁的《國家与革命》等。他譯出數十万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計有:《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覽》。他成了中國早期為數不多的對馬克思理論有較深了解的人物。 李達回國后同陳獨秀見過一次面,陳獨秀便邀請他搬到他那里去,幫助他編輯《新青年》。 李漢俊著手起草党章。由于在起草党章草案時有些問題需要討論決定,陳獨秀便寫信給李大釗和張申府,征求對党的名稱的意見,并囑咐張申府說:“這种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談。”關于党的名稱,李大釗复信給陳獨秀說,共產國際的意思是“就叫共產党”。 6月間,中國共產党上海發起組開始籌建,選舉陳獨秀為書記。7月19日,再次舉行籌備會議,這次會議為未來中國共產党奠定了基礎。會上,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堅決贊成建立中國共產党。8月,中國共產党上海發起組成立。成員最初有: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邵力子、俞秀松、施存統、李達、陳望道、陳公培、趙世炎、林伯渠、李季、袁振英、周佛海、沈雁冰(茅盾)、楊明齋等,稍后又有李啟漢、劉伯垂等人參加。 但是有些人參加了中國共產党發起活動之后,不久便离開上海:周佛海、施存統先后去日本繼續留學;陳公培和趙世炎先后到了法國求學,李季稍后又去了歐洲,劉伯垂到了武漢,林伯渠、袁振英、沈玄廬到了廣州。這些人到各地后,大都成為各地党組織的發起人。 中國共產党上海發起組成立后,立即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 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李漢俊、陳望道、陳獨秀、沈玄廬、施存統、袁振英、金家鳳、葉天底等人在上海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聚會。維經斯基作為蘇共(布)遠東局代表、楊明齋作為翻譯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陳獨秀指定21歲的俞秀松擔任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 俞秀松、楊明齋、袁振英首先在外國語學社的先進青年中發展青年團員,他們吸收了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肖勁光、任作民、王一飛、許之禎、傅大慶、柯慶施、周兆秋、梁柏台、卜士奇、袁達時、彭述之、廖化平等人為團員。 上海共產党發起組織開展了各种活動,積极指導全國各地建立共產党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組織。 為了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上海党組織決定把《新青年》改為党的公開理論刊物。9月1日,《新青年》便以嶄新的面目,公開宣傳馬克思列宁主義。陳獨秀發表了《談政治》、李大釗發表了《俄羅斯革命之過去及現在》,李漢俊、楊明齋、袁振英、陳望道、李達、沈雁冰等人都發表了有關俄國革命理論和實際情況的譯文,如列宁小傳及其若干著作的介紹,十月革命后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情況等。新青年出版社還出版了一批有關馬克思列宁主義方面的著作。如李漢俊譯的馬爾西:《馬克思資本論入門》,李季譯的柯卡普: 《社會主義史》,惲代英譯的考茨基:《階級斗爭》等。 11月7日,上海共產党發起組創辦了党內机關刊物——《共產党》月刊,主編是李達。陳獨秀為《共產党》創刊號寫了《短言》,作為發刊詞。《共產党》月刊發行量達5000份,通過各种渠道撒向全國,為籌建中國共產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20年暑假,上海共產党發起組舉辦了外國語學社,目的是培養干部。社址設在漁陽里6號,社長楊明齋,秘書俞秀松;俄文教員是楊明齋、庫茲涅佐娃,以及王元齡,王是張作霖駐莫斯科公使李家鰲的外甥女,思想十分進步;日文教員是李達,法文教員是李漢俊,英文教員是袁振英。有時陳獨秀也去講課。 學員大都是各地革命團体選送來的,也有些青年因受新思潮影響,自己离開學校和家庭來到上海投奔陳獨秀或《覺悟》副刊邵力子,被送進外國語學社學習的。 學員少時二三十人,多時達五六十人。這些學員畢業之后,一部分人被送往蘇聯學習。不少人后來成為党和國家的重要領導干部,如劉少奇、任弼時、彭述之、任作民、柯慶施、羅亦農、肖勁光等。 陳獨秀在發起成立共產党上海小組前后,著手籌辦工人刊物,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 8月15日,陳獨秀和李漢俊發起創辦《勞動界》(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袁振英等。 10月10日,陳獨秀、俞秀松、李漢俊与工商友誼會聯合創辦《伙友》(周刊),主編是陳獨秀。 陳獨秀在南方上海,在維經斯基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國共產党的發起組織,宣傳馬克思主義,十分紅火;而李大釗在北方的北京第一個熱烈響應,這便是“南陳北李”攜手建党。 最初,北京的共產党員只有李大釗和張申府兩人。 7月中旬,張國燾受全國學生聯合會委托去南洋募捐,路過上海,找到陳獨秀。陳獨秀要他將上海的建党意見轉告李大釗,即“上海小組將負責蘇、皖、浙等省的組織和發展,希望李大釗從速在北京發動,先組織北京小組,再向山東、山西、河南等省和天津、唐山等城市發展。陳獨秀說,上海所擬議的要點是切實可行的,在北京可以依照著發動起來。 9月間,張申府因迎接羅素而來到上海,住在陳獨秀的家中。他們對建党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把能入党的人,最好都吸收到党內來,由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党的組織。 張申府從上海回到北京后,立即把陳獨秀的意見告訴李大釗。李大釗決定立即發展党員。這時,女學生劉清揚同張國燾去南洋募捐剛回北京,李大釗和張申府把她找到北大圖書館主任室談話,准備吸收她入党。但劉清揚說,她要出國留學,不想立即參加。于是便吸收了張國燾入党。這樣,便成立了北京共產党小組,即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 10月,張申府离開北京,前往法國里昂大學教書,北京党組織由3人變成了2人。李大釗便做黃凌霜的工作,黃是北大學生、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但是標榜自己信仰共產主義,贊成社會革命。于是黃凌霜、陳德榮、袁明熊、張伯根、華林、王竟林等6人加入了北京小組。 緊接著,羅章龍和劉仁靜加入了北京小組,擴大為10人小組。羅章龍和劉仁靜都是北大學生,羅章龍來自湖南,劉仁靜來自湖北,他們又是李大釗領導的北大馬克思研究會的成員。 6名無政府主義者与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等人不久便發生分歧,11月間退出北京小組,他們主編的《勞動者》周刊由羅章龍等人接辦。 無政府主義者退出党組織之后,又有一批先進分子加入北京党組織,他們是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朱務善、李駿、張太雷、李梅羹、宋介。除繆伯英是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學生、張太雷是天津北洋大學學生、宋介是北京中國大學學生外,其他人都是北大學生。 11月底,北京小組舉行會議,決定命名為中國共產党北京支部,李大釗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羅章龍負責宣傳工作。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