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十五六世紀,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都憑藉海上強大艦隊,建立了橫跨大西洋、太平洋、乃至印度洋,包括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的部分領土的殖民大帝國。西班牙曾吹噓,在它們的殖民領土上,太陽從不下落。曾几何時,气焰万丈,不可一世的葡萄牙、西班牙日暮窮途,气息奄奄。繼西班牙、葡萄牙之后,是誰又在做日不落殖民帝國之夢呢?大量事實證明,那就是英國了。英國在其共和國時期便通過授予殖民地以商業优惠權,极力鞏固与殖民地的聯系,使殖民地為英國服務,并通過《航海條例》強調,不僅對英國本國,而且對英國全部殖民地的貿易,應當全部用英國船只來進行,并迫使各殖民地承認“航海條例”。 第一次英荷戰爭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英國的胃口。英區認為,一筆勾銷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規定的界線,徹底改變當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世界的時刻業已到來。英國認為,西班牙的西印度領地是容易接近和大有希望的掠奪目標,它們應該成為大不列顛殖民帝國“大廈”的基石。為此,英國在与荷蘭戰爭結束的當年,便派出一支由38艘艦船組成的遠征軍去西印度奪取圣多明各。与此同時,英國在歐洲醞釀建立一個由英、荷、瑞典、丹麥4個新教國家的持久同盟,用以反對羅馬教皇和歐洲的天主教國家。英國向荷蘭提出關于締結同盟的建議和兩國政治上合并的計划,遭到荷蘭斷然拒絕之后,英國又提出英荷兩國在歐洲和非洲應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貿易,亞洲和東方是荷蘭的獨占范圍,而美洲的(巴西除外)則是英國范圍的分割世界的建議。從此,英國便膨脹了它建立龐大殖民帝國的野心。 護國政府的殖民擴張政策 第一次英荷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時,英國就決定利用這种局勢,奪取荷蘭的殖民地來擴大自己的殖民地。當時确定首先奪取荷蘭在北美洲的殖民地——斬尼德蘭。但是,當英國的艦隊開到美洲時,同荷蘭的戰爭已經結束,英國艦隊奪取新尼德蘭不成,便攻占了法國的殖民地阿卡第亞。鑒于西班牙實力衰弱,早已垂涎于秘魯的銀礦山、金礦床和西印度群島富饒的种檀園的英國,要求西班牙承認英國人有權在西班牙遼闊的美洲領地自由貿易。英國遠征西班牙的殖民屬地圣多明各失敗后,攻占了防御极差的牙買加。 遠征圣多明各還有其政治上的圖謀:對西班牙作戰,就要同西班牙的敵人——法國結盟,結盟必然迫使住在法國的前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离開法國,前往馬德里去避難并尋求援助,這樣,查理二世就會聲望掃地,從而減少擁護复辟的人數。此舉可謂一石兩鳥,不僅可以開拓英國的殖民地,而且可以鞏固共和國的政治地位。不料,西班牙對這個事件的反映出人意外,從倫敦召回了自己的大使,并對英國宣戰。1655年秋天,西班牙查封了停泊在西班牙港口的英國船只和貨物。為了報复,英國海軍對西班牙發動了海盜戰爭,攻擊公海上和西班牙港灣中的西班牙船只,追捕從西印度運送貴金屬到加的斯的西班牙的“白銀船隊”。 英國終于在國外贏得了聲譽。克倫威爾大統帥的聲威曾迫使路易十四也向他獻媚討好,英法兩國簽訂了一項同盟條約。根据條約,為了感謝在反對西班牙的戰爭中所提供的軍事援助,法國將敦刻爾克港口讓給了克倫威爾。此后,英國對西班牙的胜利,使敦刻爾克及其外港馬爾基克成了英國的領地。克倫威爾把這兩個港口稱作是“大陸的門戶”、鉗制信奉同一宗教鄰國荷蘭的“籠頭”。瑞典女王也贊譽克倫威爾“立下軍人曾經立下的最偉大的功勳”。但是英國無意滿足瑞典力圖把波羅的海變成它的內湖的如意算盤,而刻意充當瑞典和丹麥的中間人,以此獲取英國在波羅的海沿岸貿易的最佳條件。英國并不滿足這些條件,竟要求瑞典把不來梅割讓給它作為進攻基地,藉以統率波羅的海沿岸諸國的聯盟,從這里開始向哈布斯堡王朝進軍。 連綿不斷的戰爭,耗費了英國國庫的大量財富。每年陸軍耗費140万鎊,海軍耗費100万鎊以上,預算赤字經常高達50万鎊。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花費了250万英鎊。到1654年,國家的全部准備金已經耗盡,沒收來的全部土地也已經賣光、与此同時,國債也增長到了巨大的規模,1655年便已達到了781000英鎊。到了護國政府垮台之后,英國政府欠下了250万鎊的債務。除此之外,還有查理二世40—50年代所欠下的私人債務約300万鎊。英國斯圖亞特复辟后所建立的政府,面臨重大的財政困難。 第二次英荷戰爭 第一次英荷戰爭并沒有解決兩國之間的經濟矛盾。早在英國護國政府時期,兩國關系就屢次尖銳化。荷蘭外交机關多年來力求同英國締結它所計划的使《航海條例》的效力化為烏有的條約,可是毫無結果。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复辟并沒有緩和英荷之間的競爭。對荷蘭的軍事冒險能使英國獲得經濟上和政治上利益。所以,查理二世繼續執行侵略的政策,爭奪和擴大殖民領地,擺脫經濟窘境。英國政府為了加強控制和掠奪,于1660年再次頒布了《航海條例》,增訂了一些重要的條款,直接限制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上的獨立自主。補充條例規定:殖民地不論輸出和輸入商品,都必須用英國船只裝載;并且有許多指定物品,心須先輸送到英國和英屬領地,首先滿足英國工業生產的需要,其多余的產品,在付了轉口稅之后,再轉銷歐洲各地。《航海條例》又具体規定了殖民地的許多“列舉品”(即指定的物品),如煙草、糖、原棉、靛青、染木等,只能運往英國和英屬領地。英國統治階級的目的是:獨占海上運輸業,獨占殖民地市場,并使英國本土成為殖民地物產的集散地,這樣就可以壟斷殖民地的商品价格,增加稅收,大量銷售英國工業品,以獲取巨利,擴大資本積累。 英國政府繼兩次《航海條例》之后,1663年,又頒布了《主要產物法令》。法令嚴格規定,凡在歐洲各地出產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須先輸送到英國,再用英國船從英國海港啟程,才可以轉運到美洲殖民地。英國企圖以此控制整個歐洲對英屬殖民地的貿易,獲取壟斷性的利潤。這是英國統治者采取重商主義政策的進一步措施。歐洲各國商人針對英國這种措施,以提高物价夾彌補他們必須將商品先送往英國繳付轉口關稅的損失。這一箋轉口關稅,最后還是轉嫁到美洲殖民地人民的身上。 英國政府的兩次《航海條例》和《主要產物法令》,嚴重地損害了荷蘭人的利益。荷蘭資產階級和商人忍受不了這种限制的歧視,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時而激烈,時而平緩。殖民地頻繁的沖突導致了最后的決裂,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了。 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一1667年)是由于英國占領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而引起的,正式宣戰的時間是在1665年初,但是戰爭早在1664年英國人攻擊荷蘭在非洲西海岸的要塞時就已經開始了。第二次英荷戰爭時期,按照條約,法國有援助荷蘭人的義務,于是,法國在1666年1月對英宣戰。法國在路易十四時期确定了建國的目標——戰爭、榮譽和領土,為此,法國重組了海軍。1661年初建海軍時,法國只有艦船加艘,很快便增加到196艘。同時,法國還改革了舊有的港口和兵工厂,使土侖、羅齊福德、布里斯特、李費哈里和敦刻爾克等港口都實現了現代化。 荷法并肩作戰,但是英王查理二世卻不想樹敵大多,便積极謀求同法國的聯盟。早在1662年,英國把大陸上的据點賣給了法國,從而使查理國王獲得了200万鎊。在戰爭中,法國同雙方都有一定的聯系,既不愿意荷蘭被擊潰,也不愿英國遭受重大損失。英國國王同法國進行秘密談判,兩國達成了秘密諒解:英國不反對法國侵入尼德蘭,法國則以撤回對荷蘭人的援助作為酬報。兩國簽訂協議之后,法軍隨即越過了尼德蘭的邊界,占領了邊界城市。 荷蘭人在第一次英荷戰爭后,認識了制海權在海上貿易的作用,便大大加強了海軍,改善了海軍組織。荷蘭海軍在德·路特的統率下,打敗了英國人,甚至沖入泰晤士河,威脅倫敦。法國侵入尼德蘭和荷蘭人進攻泰晤士河,迫使荷蘭和英國不得不于1667年7月31日簽訂《布雷達條約》。按照這個條約,英國保留了新阿姆斯特丹,而荷蘭取得了南美洲的蘇里南并保留了奪自英國的普洛蘭島(摩鹿加群島),《航海條例》的條件也稍稍放寬了。 第二次英荷戰爭是英國和荷蘭兩國關系史上的轉折點。英國人退出了印度尼西亞,荷蘭人退出了北美大陸,這在實際上意味著兩國在殖民角逐中划分了勢力范圍。 《布雷達條約》之后,西班牙与葡萄牙簽訂了和約,并承認了葡萄牙的獨立,英國、荷蘭和瑞典成立了對付法國的同盟。法國審時空勢,同歐洲國家簽訂了放棄法蘭齊、柯門特、康布萊、圣阿穆爾和艾里等地方的和約。法國所以同意這個和約,是因為它和英國訂有秘密協定,一旦查理國王死后,這些領土還是應該歸還法國。 路易十四對西屬尼德蘭還是不想放過。他想方設法破坏英國。荷蘭和瑞典的三國同盟。為了穩定他的左翼,法國決定同英國進行秘密談判,利用荷蘭和英國之間的商業競爭繼續存在、英國國內的財政困難,答應查理二世,如果英國脫离三國同盟就送給他補助金,從而誘使英國變為法國對荷蘭斗爭的同盟者。法國与英國終于在1670年6月締結了一個秘密的《多維爾條約》,根据這個條約,英國對法援助使法一次獲得15万鎊的補助,并在戰爭繼續期間每年獲得22.5万鎊。英國除了提供軍事援助外,還應當同法國締結商約。條約中同時還規定了雙方在英國恢复天主教所應當采取的一些措施。《多維爾條約》,使英國同意支援法國向荷蘭人作戰,左翼穩固了之后,法國又出兵占領洛林并与巴伐里亞選侯締結了一個條約,維持兩國的友誼,從而又穩固了右翼。与此同時,法國又用大量金錢收買瑞典,終于瓦解了三國同盟。 第三次英荷戰爭 荷蘭是法國在歐洲建立霸權的障礙之一,法國要想稱霸歐洲,必須打敗荷蘭。同路易十四有秘密義務的英國查理二世把英國拖入了戰爭,法國許諾,打敗荷蘭后,將荷蘭的瓦爾海倫島和布里爾城、卡贊德城并入英國、這樣,些耳德河就對英國貿易開放了,荷蘭海岸也將處在英國海軍的控制之下。于是英軍突然襲擊了荷蘭海軍,從而拉開了第三次英荷戰爭的序幕。 1672年春,英國和法國聯合對荷蘭作戰,荷蘭雖然遭受了一系列的失敗,但仍頑強抵抗。英國的參戰,不象《多維爾條約》規定的那樣活躍和積极,英國議會和倫敦商業區這時則認為,法國是比荷蘭更危險的敵人,因而議會拒絕通過對荷蘭作戰的補助金。瓜分荷蘭的計划注定不能實現。荷蘭為了抵御陸上法國大軍的進攻,決堤放水,海水淹沒了一部分國土,給法軍的進攻設置了不可克服的障礙。在海上,荷蘭海軍留下一支小艦隊牽制法國人,而對更強大的英國海軍進行主要的打擊,保障了荷蘭海岸的安全。 荷蘭的海軍乃是一支勁旅。戰爭開始前夕,荷蘭海軍近百艘軍艦和50多艘火攻船駛往英國海岸附近,尋找戰机殲滅法、英兩國的艦隊。荷蘭和英國為爭奪大西洋的霸權進行了多次戰斗,在被稱為索爾貝的海戰中,荷蘭的海軍集中進攻英國國王的弟兄約克公爵乘坐的旗艦,迫使約克公爵換乘軍艦,從此不再在荷蘭海軍面前出現。 當時,法國也有30艘軍艦參戰,但起的作用并不大。1673年,荷蘭艦隊又同法、英艦隊連續進行三次海戰,雙方勢均力敵,戰斗始終胜負難分。威廉在一支西班牙部隊的協助下、竟占領了波恩城,迫使法軍分段撤退了。海戰的失利,對法國實力增強的恐懼及英國官廷密謀的揭露,引起了英國資產階級的不滿。議會在拒絕批准對荷蘭作戰補助金的同時,猛烈抨擊支持法國對荷作戰,終于追使英國國王于1674年2月同荷蘭簽訂了單獨的《威斯敏斯特和約》。這個和約規定了1667年的布雷達條約繼續有效,荷蘭同意給英國80万克倫,把英國在歐洲以外所奪取的荷蘭領地都交給英國;英國則保證不幫助荷蘭的敵人。但是,議會認為未一項條件還不夠,堅持積极地幫助荷蘭來同法國斗爭。英國議會不同意向法國宣戰,要求遣散軍隊,否則不同意給國王以補助金。 英荷戰爭是在海上進行的。海戰對海軍的技術裝備和海軍學術的發展曾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戰爭進程中,已經制汀了艦隊的体制:艦隊下轄分艦隊,分艦隊又轄有若干縱隊;确定了戰列艦、巡洋艦等軍艦為新的艦种。海戰的戰術也有很大的變化:戰爭初期實際上還沒有戰斗隊形,戰斗只不過是單艦格斗(炮擊和接舷戰),到了戰爭后期,雙方都已廣泛地使同一路縱隊,艦只成一路縱隊進行炮戰,這已成為海戰的主要方法,從而促進了海軍炮兵日臻完善和不斷發展。在英荷戰爭過程中,海軍戰略也有所變化,其基本內容就是奪取制海權。 盡管荷蘭海軍取得一定的胜利,但是,荷蘭在資本主義發展中落伍了。《航海條例》的限制和連綿不斷的戰爭加速了荷蘭的衰落。以阿姆斯特丹為例,這個昔日最重要的經濟中心,荷蘭大資產階級的集中點,世界性的裔港,交易所的業務、商業及金融信貸業務的中心,當荷蘭擁有商業霸權和占有廣大殖民地的時候,它是能夠保持一定优勢的。但這個經濟繁榮的基礎是很不鞏固的。隨著其他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荷蘭中介貿易的有利條件逐漸消失。其他歐洲國家,首先是英國和法國,已經系統地實行保護本國工業的政策,荷蘭則相反,資產階級為了取得商業利潤,卻讓廉价的外國商品充斥國內市場,因而扼殺了本國的工業。由于荷蘭執行這种政策,到17世紀末,荷蘭已經喪失了工業优勢,隨后連自己在商業中的壟斷地位也讓給了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英國。連年不斷的戰爭,加速了荷蘭經濟衰落的到來。荷蘭的工業生產日趨下降,來定呢絨,17世紀中葉年產12万匹,到18世紀末僅為3万匹;造船數量,18世紀也減為原來的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17世紀中葉,每年出海的漁船是1500一2000艘,18世紀中葉不過是200艘。18世紀,荷蘭資產階級在貿易中喪失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逐漸變得仰賴其他國家,首先是依靠英國借給的資金。 荷蘭的失敗和尼姆維根和約 17世紀后半葉,英法經濟競爭更加激烈了。法國极力想通過限制外貨的進口來發展本國的工業。英國議會則通過決議,減少英國對法國的出口,如果法國不降低英國商品的關稅,就禁止法國貨的進口。英國實行了這种威脅手段,禁止從法國進口葡萄酒、醋、麻布、呢絨、絲、鹽和紙,因為這些商品的進口“耗費了王國的財庫”。但這些措施又絕對不意味著英國同法國決裂,國工仍然背著議會同法國進行秘密談判。法國宮廷得知英國議會堅持使英國站在荷蘭方面,干涉繼續進行的法荷戰爭,因而需要拖延議會的開會時間,兩國遂于1676年達成協議:查理二世必須把議會的例會拖延到1678年夏,而法國必須每年付給英國國王10万英鎊。 此時的英國极力想作歐洲的霸主,在荷蘭的威勢已經趨向衰落的情況下,阻礙英國稱霸的國家顯然是法國而不是荷蘭。如果荷蘭喪失了獨立,萊茵河三角洲就要落入法國的手中,法國在大陸上的威勢必將大大加強。法國奪取了安特衛普,就意味著大大增加對英國的軍事威脅。所以,議會繼續堅持對法作戰:与此同時,荷蘭執政也支持議會的努力;英國國王動搖了。但法國及時給了國王保持友好中立的新補助金,致使英國沒有參加大陸上的戰爭,第三次英荷戰爭至此已經轉為法荷戰爭。 法國在它和英國聯合時期,從來沒有打敗過荷蘭艦隊。1676年1月,當荷蘭艦隊馳援西西里時,海上名將呂泰爾將荷蘭23艘大型戰艘和20艘西班牙軍艦會合在一起時,法國艦隊第一次戰胜了荷、西聯軍。在阿古斯特第二次海戰中,結束了呂泰爾光輝的一生。法國艦隊不失時机第三次向西、荷兩支艦隊進攻,擊沉、焚毀并俘獲敵艦多艘,從而打垮了名噪一時的荷蘭艦隊。1678年,法國、英國同荷蘭、西班牙締結了尼姆維根和約。 尼姆維根和約使法國獲得了一個強大的地位。根据這個和約,法國獲得了西屬尼德蘭的大部分、阿爾薩斯、洛林等地區。英國坐收漁人之利:戰爭中法國人耗費了許多血肉和財富,而在不知不覺中,卻使英國人在殖民事業和海洋上變成它的勁敵。作為分贓,英國也分得了新阿姆斯特丹和新澤西,使它的南北二美洲的殖民地連成一片。此外,英國還獲得了圣海侖拉,后來成為東印度商業艦隊的基地。更為重要的是,英國在1674年与荷蘭簽訂了公約之后,由于歐陸戰爭的延續,使荷蘭的海運貿易大部分為英國所接替了。當尼姆根和約簽訂之際,英國已經變成世界上商業和海軍力量的強國了。正因為如此,英國本上安全确有保障,加上握有世界海洋上的制海權,開始把它的殖民触角伸向其他國家的殖民地。 英國資產階級在荷蘭的勢力趨向衰落之際,一方面積极繼承和接管荷蘭在海外的殖民領地,不斷地擴大勢力范圍;另一方面則遏制法國的擴張,不讓法國在海外土地上增強勢力。但這時的英國政府由于受到法國的經濟補助,不愿意同法國決裂,不僅沒有幫助本國資產階級奪取殖民地,相反地卻把已經屬于英國的阿卡第亞還給了法國。英國資產階級沖破阻撓,在英荷戰爭期間占領了新阿姆斯特丹、北卡羅來納和南卡羅來納、哈得孫灣附近地區和賓夕法尼亞等北美地區。与此同時,英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巧妙地利用戰爭,把荷蘭這個競爭者排除出去。 ------------------ 幻想時代http://www1.gameforever.com/aoe/hx/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