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卻說牛鑒自寶山逃走,沿路不暇歇腳,一直奔回江宁。英兵即溯江直入,徑攻松江。松江守將姓尤名渤,乃是壽春鎮總兵,從壽春調守松江城。他聞英兵入境,帶著壽春兵二千,到江口待著。英兵見岸上官軍,一隊一隊的排列,嚴肅得很,他也不在心上,仗著屢胜的威勢,架起巨炮,向岸上注射。尤總兵見敵炮放來,令兵士一齊伏倒;待炮彈飛過,又飭兵士盡起,發炮還擊。這二千壽春兵,是經尤總兵親手練成,坐作進退,靈敏异常,俄而起,俄而伏,由尤總兵隨手指揮,無不如意。英兵放來的炮彈,多落空中,官兵放去的炮彈,卻有一大半擊著。相持兩日,英兵不得便宜,轉舵就走,分扰崇明、靖江、江陰境內,都被鄉民逐出。 當下英將巴爾克、臥烏古,及大使濮鼎查,密圖進兵的計策。臥烏古的意思,因長江一帶,水勢淺深,沙線曲折,統未知曉,不敢冒昧深入,還是濮鼎查想了一個妙計。看官!你道他的妙計是怎樣?他無非用了銀錢,買通沿江漁船,引導輪船駛入。中國人多是貪財,所以一敗涂地。沿途進去,測量的測量,繪圖的繪圖,查得明明白白,并探得左右無伏,遂決意內犯。 鎮江紳士,得此消息,忙稟知常鎮通海道周頊。周頊同紳士巡閱江防,紳士指陳形勢,詳告堵截守御事宜。周頊笑道:“諸君何必過慮!長江向稱天塹,不易飛渡,江流又甚狹隘,水底多伏暗礁,我料英兵必不敢深入。他若進來,必要擱淺。等他擱淺的時候,發兵夾擊,便可一舉成功,何必預先籌備,多費這數万銀錢呢?”敵已在前,他還從容不迫,也是可哂。遂別了紳士,徑自回署。誰知英艦竟乘潮直入,追薄瓜洲,城中兵民,已經逃盡,無人抵敵。英兵轉窺鎮江,望見城外有數營駐扎,就開炮轟將過去。這鎮江城外的營兵,乃是參贊齊慎,及提督劉允孝統帶,聞得敵炮震耳,沒奈何出來對敵,戰了一場。敵炮很是厲害,覺得支持不住,還是退讓的好,一溜風跑到新丰鎮去。又是兩個不耐戰。 城內只有駐防兵千名,綠營兵六百,老弱的多,強壯的少,軍械又不甚齊備,副部統海齡,恰是個不怕死的硬漢,率兵登城,晝夜守御,英兵進薄城下,攻了兩日,不能取胜。又是臥烏古等想出聲東擊西的詭計,佯攻北門,潛師西南,用火箭射入城中,延燒房屋。海齡正在北門抵御,回望西南一帶,火光沖天,英兵已經上城,料知獨力難支,忙下城回署,將妻妾儿女,一古腦儿,鎖入內室,放起火來,霎時間闔門一炬,盡作飛灰。海齡在大堂上,投繯殉節。英兵入城,把余火扑滅,搜捕官吏,已經一個不留。沿江上下的鹽船估舶,或被英兵炮毀,或被梟匪焚掠,一片煙焰,遮滿長江。揚州鹽商,個個惊恐,想不出避兵法儿,只得備了五十万金的厚禮,恭送英兵,才蒙饒恕。英艦直指江宁,東南大震。 牛制台奔回江宁,總道是离敵已遠,可以無恐,城中張貼告示,略稱:“長江險隘,輪船汽船,不能直入,商民人等,盡可照常辦事,毋庸惊惶!”這班百姓見了文告,統說制台的言語,總可相信。那時電報火車,一些儿都沒有,但叫官場如何說,百姓亦如何做,到了鎮江失守,南京略有謠傳,牛制軍心里雖慌,外面還裝出鎮定模樣,兵也不調,城也不守。簡直是個木偶。忽然江宁北門外,烽火連天,照徹城中,城內外的居民,紛紛逃避。牛制軍遣人探听,回報英兵艦八十多艘,連檣而來,已至下關。牛制軍被這一嚇,比在寶山海塘上那一炮,尤覺厲害。 呆了好一歇,忽報伊里布由浙到來,方把靈魂送回,才會開口,好一個救星。道了“快請”二字。伊里布入見,牛鑒忙与他行禮,獻茶請坐,處處殷勤。便道:“閣下此來,定有見教。”伊里布道:“伊某奉詔到此,特來議撫。”牛鑒道:“好极,好极!中英開釁,百姓扰得苦极了,得公議撫,福國利民,還有何說?”伊里布道:“將軍耆英,亦不日可到,議撫一切,朝旨統歸他辦理。伊某不過先來商議,免得臨時著忙。”牛鑒听罷,便道:“耆將軍尚未到來,英兵已抵城下,這且如何是好?”伊里布道:“小价張喜,与英人多是相識,現不如寫一照會,差他前去投遞,便可令英人緩攻。”牛鑒道:“照會中如何寫法?”伊里布道:“照會中的寫法,無非說欽差大臣耆英,已奉諭旨,允定和好,請他不必進兵。再令小价張喜,与他委婉說明,包管英人罷兵。”牛鑒喜极,隨令文牘員寫好照會,即挽伊里布叫入張喜,親自囑托,即刻令投送英船。張喜唯唯而去。老家人又出風頭。去了半日,才來回報,牛鑒不待開口,忙問道:“撫議如何?”張喜道:“据英使濮鼎查說,和議總可商量,但耆將軍到此無期,曠日持久,兵不能待,須就食城中方可。”牛鑒聞他和議可商,已覺放心;及听他就食城中的要約,又著急起來,便道:“据這句話,明明是要來攻城,這卻如何使得?”張喜道:“家人亦這樣說,同他辯駁多時,他說要我兵不入城,須先辦三百万銀子送我,作了兵餉,方好靜候耆將軍。”大敲竹杠。牛鑒道:“這也是個難題目。銀子要三百万,哪里去辦?” 道言未絕,外面報副將陳平川稟見,牛鑒傳入。平川請過了安,向牛鑒道:“壽春鎮的援兵,已到城下,求大帥鈞示,何日開戰?”牛鑒道:“要開戰么?這事非同儿戲,倘一失敗,南京難保,長江上游,處處危急,豈不是可怕么?”平川道:“不能戰,只好固守,請下令閉城,督兵登陴方好。”牛鑒道:“你又來了。前日將軍德珠布,聞英兵已到,飭十三城門統行關鎖。你想朝廷現主撫議,如何可閉城固守,得罪英人?我与伊都統費盡口舌,才爭得‘已啟申閉,四字。德將軍掌管全城鎖鑰,我沒奈何去懇求他,你如何也說出這等話來?”平川道:“耆將軍尚在未到,撫議尚無頭緒,倘英人登岸攻城,城中沒有防備,如何抵敵?”牛鑒不禁變色道:“英將并不來攻城,你卻祝他攻城,真正奇怪!本帥自有辦法,不勞你們費心!”當下怒气勃勃,拂衣起座,返身入內。不愧姓牛。平川只得退出。 牛鑒到了內廳,親寫了一封急信,叫干役兩名,把信付他,令他加緊馳驛,去催耆欽使。一面又命張喜,再赴英艦,与他附耳談了數語。什么秘計,諸君試一猜之!張喜領命又去。 看官!你道這個家人張喜,真能夠与英帥面談么。原來英艦中有個末弁,叫作馬利遜,能作漢語,張喜与馬利遜認識,數次往返,統由馬利遜介紹;此次仍由馬利遜引見濮鼎查,兩邊言語,也由馬利遜傳譯。濮鼎查就問三百万兵餉,可曾備齊么?張喜道:“耆將軍即日可到,和事就可開議。牛大帥恐貴使性急,特遣張某前來相告。貴國初意,無非為了通商的事情,現我朝愿允許通商,貴國當可罷兵了。”濮鼎查道:“要我罷兵,也是容易,但須依我几件事情。第一件須賠償煙价,要一千二百万圓。”張喜道:“廣東已給過六百万圓,如何今日還要倍索?”濮鼎查道:“那是兵費,不是煙价。現在我兵由粵到此,餉項又用去數千万,亦須照例賠償。”張喜不禁伸舌,便道:“還要賠兵費么?”濮鼎查道:“煙价、兵費外,香港是要割讓的。香港以外,還要把廣州、福州、廈門、宁波、上海五港口,開埠通商。”張喜道:“款子有這么多!”濮鼎查道:“還有,還有。講和以后,俘虜是要放還;將來兩國通使,應用平等款式。此外如我國的商民,損失頗多,也應酌量賠償。煩你去通報貴國公使,如肯照允,當即退兵。”濮鼎查真是潑辣。張喜不敢辯論,便辭別了濮鼎查,當由馬利遜送他登岸。張喜向馬利遜道:“議和的條件,這般厲害,恐怕是不易辦到。”馬利遜道:“我与你向來熟識,不妨對你直言。這是我國所索,并非中國所許。此次我國興兵,通商為主,不在銀錢,但得兩三港貿易,已能如愿,余事由中國裁酌便了。”張喜點頭告別。相傳馬利遜本是中國人,因在英領事處,服役多年,投入英籍。英領事嘉他勤慎,所以拔他作了英官。馬利遜這番言語,也算是暗地關會,格外有情。 張喜据實回報,牛鑒不好遽复,又延挨了兩三天,忽聞欽差大臣耆英到了,牛鑒忙出城迎接。耆英入城,談起和戰事宜,与牛鑒很是投机。也是牛類。剛擬去拜會英帥,英帥的照會已到,大略照前時所說的款子。耆英按照各款,稍稍駁詰,即行咨复。不料英使濮鼎查,定要件件依他,方許講和,否則明日開戰。這個照會答复過來,急得耆英、牛鑒、伊里布,沒法擺布。忽報英艦高懸紅旗,聲勢洶洶,准備開仗。耆英不得已,复遣張喜赴英船,与約翌朝會商。濮鼎查卻翻著臉道:“還要商議什么?允与不允,一言可決。聞汝大帥還添調壽春兵,与我接仗,我卻不怕,明日同你交鋒便了。”張喜忙說:“沒有這事。”濮鼎查不信,還是馬利遜從旁緩頰,方說:“明日辰刻,如再不允,我兵一齊登岸,運炮至鍾山頂上,轟碎你的全城,休要后悔!”分明恫嚇。張喜還報。 翌晨,耆英遣侍衛咸齡,藩司黃恩彤,宁紹台道鹿澤長,往英艦會商。兩邊磋議了一回,由濮鼎查定出數款:第一款,是清、英兩國,將來當維持平和。這一條是面子上語,無關得失。第二款,是清國須給英兵費洋一千二百万圓,商欠三百万圓,賠償鴉片煙六百万圓,共二千一百万圓,限三年繳清。第三款是,開廣州、廈門福州、宁波、上海五港,為通商口岸,許英人往來居住。第四款是,割讓香港。第五款是,放還英俘。第六款是,交戰時為英兵服役的華人,一律免罪。第七款是,將來兩國往复文書,概用平行款式。第八款是,條約上須由清帝鈐印。咸齡等見了此款,明知厲害得很,但是耆將軍等一意主和,不好再行申駁,只說:即日照奏,請俟政府批回,即可定約。”濮鼎查道:“須要赶緊,遲則不便。”咸齡等唯唯趨出,急報知耆英等,將條約草案呈上。耆英也不待瞧明,即与牛、伊二人會銜,飭文牘員寫好奏章,由八百里加緊驛使,馳奏北京。 道光帝覽奏,未免懊惱,立召軍机大臣會議。軍机大臣不敢多嘴,只大學士穆彰阿道:“兵興三載,糜餉勞師,一些儿沒有功效,現在只有靖難息民的辦法。等到元气漸蘇,再圖規复不遲。惟鈐用御寶一條,關系國体,不便允准,應飭耆英等改用該大臣關防,便好了案。”見小失大,忽近圖遠,真好相才。道光帝遲疑一會,才道:“照你辦罷!”當由軍机處擬旨,飭耆、牛、伊三人遵行。 耆、牛、伊三人,奉到上諭,見各款都已照准,只有鈐用御寶,須改易三大臣關防,暗想這是最后一款,諒來英使總可轉圜,遂令張喜至英艦知會,約期相見。馬利遜先問張喜道:“議和各款,已批准么?”張喜道:“件件批准,只鈐用御寶事不允。”馬利遜道:“我國最重鈐印,這事不允,各議款都無效了。”張喜突然一惊,半晌道:“且待三帥等會過英使,再作計較。”馬利遜道:“我國禮節,与中國不同,欽使制府,必欲來會,請用我國的平行禮。”張喜道:“是否免冠鞠躬?”馬利遜道;“免冠鞠躬,仍是平時的禮節,軍禮只舉手加額便是。”張喜道:“簡便得很,我去稟明便了。” 兩人別后,轉瞬屆期,耆、牛、伊三帥,帶領侍衛司道,徑往英舟。濮鼎查出來相見,兩下用了平行禮,分賓主坐定,訂定盟約,倒也歡洽异常。耆、牛、伊回城后,又想了一樁拍馬屁的法子,備好牛酒,于次日親去犒師,到了英舟,濮鼎查忽辭不見。真會做作。三人馳回,急令張喜去問馬利遜,一時回報,据英使意見,日前議定各款,一字不能改易,如或一字不從,只好兵戎相見,毋煩犒勞!耆英道:“他如何知我消息?我昨日与英使相會,因初次見面,不好驟提易印二字,今日是借了犒師的名目,去議這件款子。偏偏他先知覺,不識有哪個預報詳情?”張喜在旁,垂頭不答。牛鑒道:“為了這事仍要用兵,殊不值得,想圣上英明得很,且再行申奏,仰乞天恩俯准,當無不可。”耆英道:“如何說法?”伊里布道:“奏中大意,只叫說鈐用御寶,乃是彼此交換的信用。我國用御寶,彼國君主,亦應照辦,講到平行款式,尚屬可行。這么說來,想皇上亦不至再行申斥。況內有穆中堂作主,我們備一密函,先去疏通,自然容易照准了。”耆英依言照辦,奏折上去,果然降旨依議。耆英等再赴英艦,与濮鼎查申明允議,約定儀鳳門外的靜海寺中,兩下換約。屆期免不得有一番手續,小子不欲再詳,只好大書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西歷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清英結南京條約,和議告成,便算完案。第一次國恥。但英艦尚未退去,兵弁多上岸游覽,江南華麗,遠胜他省,青年婦女,妝扮得百般妖艷,英兵不懂中國禁忌,就上前去握手相親,嚇得婦女們大叫救命,惱了許多男子漢,說他怎么無禮,將英兵圍住,手打腳踢,著實的敲了一頓。這一場瞎鬧,几乎又惹起大交涉來。英將要下令赴斗,耆、牛、伊三人,亟遣黃藩司前去道歉。那英將不肯干休,定欲按問,沒奈何將鬧事的百姓,拿了几個,枷號示眾。不愿作元緒公,恰要他吃獨桌。并出示曉諭軍民,只說:“外洋重女輕男,握手所以示敬,居民不要誤會,致啟嫌隙!”若比握手更親一層,便是相敬如賓了。眾百姓似信非信,因內外交相脅迫,只得忍气吞聲罷了。 到八月終旬,英兵先得六百万圓償金,方退出江宁,還屯舟山。長江一帶無英兵,惟舟山及鼓浪嶼,英兵尚不肯撤退,須俟償款交清,方行撤去。清廷無可奈何,只好一期一期的解他賠款。道光帝痛定思痛,想懲辦一二庸帥,遮蓋自己臉面。廷臣窺伺意旨,參本彈章,陸續投呈,于是道光帝連下諭旨。牛鑒革職逮問,命耆英代任江督,弈山、弈經、文蔚,亦仿牛鑒例逮治,余步云正法。獨伊里布特沐重恩,升任欽差大臣,赴粵議互市章程,這是議和的功績,清廷原特別优待他的。 轉瞬間又是一年,春王正月,詔閩督怡良讞台灣獄。革台灣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職,海內嘩然。這件案情,也是從英兵入境而起。英艦入犯的時候,曾遣偏師窺台灣,達洪阿、姚瑩督率參將邱鎮功,守御雞籠口,見英艦駛入,開炮抵敵,轟退英兵。當下捷報到京,道光帝下旨嘉獎。嗣后英兵又窺大安港,達洪阿、姚瑩,預設埋伏,誘敵進口,英艦鼓輪直入,巧巧触著暗礁,霎時間伏兵齊起,奮勇上船,擒住白人二十四名,黑人一百六十五名,炮二十門,及英兵所得浙軍器械,約數百件。捷報再上,道光帝親書硃諭,賞達洪阿太子少保銜,加姚瑩二品頂戴。達、姚二人,將英俘監住,請旨正法,有旨批准。達洪阿等也算謹慎,把黑人一百六十四名斬首,留白人不殺。到了江宁議和,兩國當交還俘虜,台灣只交出白人。英使濮鼎查,尋了閒隙,遍訴江、浙、閩粵諸大吏,略說:“台中兩次俘獲,均系遭風難民。鎮台達洪阿、道台姚瑩,垂危邀功,請會奏懲處!”這位和事老耆英,連忙上奏,洋奴,洋奴!達洪阿聞這消息,也具奏聲明原委,最后的一篇奏牘,恰是自請開缺,候欽派大臣查辦。道光帝遂飭怡制台渡台訊究,一面將達、姚二人撤任。正是: 功罪不明先受譴,忠奸未辨已蒙冤。 畢竟怡制台訊究后,達、姚二人得罪与否,請看下回分解。 ---------- 中英開釁,為禁煙而起,屢戰屢敗,直至江宁受困,情見勢絀,不得已而乞和。种种條款,令人難堪,耆、牛、伊三大臣,唯唯諾諾,不敢少違。英人始愿,且不及此,何其怯歟?顧后人以此為五口通商之始,目為耆、牛、伊罪案,吾謂通商尚不足病,重洋洞辟,万國交通,中國宁能長此閉關乎?但戰事為禁煙而起,至和議成后,于禁煙二字,絕不提及,是真可怪。英人未嘗不允禁煙,我既事事如約,則禁煙二字,應不難乘此提議,數十百年之積毒,不至長遺,尚足為万一之補救。乃議和諸臣,見不及此,清宣宗亦屢敗而懼,含糊了事。虎頭蛇尾,能毋為外人窺破耶?本回寫牛鑒,寫伊里布,寫耆英,暗中實寫宣宗。語重心長,隱含無數感慨。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