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卻說納林布祿從寨后逃走,直馳至數十里,不見滿洲軍,方教停住。少頃,喘息已定,各部兵亦逐漸趨集,約略檢點,三停里少了一停,自己部下,且喪失一半;正在垂頭喪气,忽見一人踉蹌奔入,正是科爾沁部統領明安,尚未行禮,即大哭道:“全部軍士都敗沒了,貴統領布塞聞已戰死了。”納林布祿也忍不住垂淚道:“可惜可恨!不想努爾哈赤有這般厲害。”曉得遲了。旋与各部統領,商量和戰事宜,大眾怵于前創,都是贊成和議。納林布祿無計可施,只得遣使求和,彼此往來商議,約定和親,葉赫主的侄女,擬嫁与努爾哈赤的代善,西城統領布塞的遺女,即獻与努爾哈赤為妃,才算暫時了結。 陪了夫人又折兵。 努爾哈赤得胜班師,尚恨長白山下二部,結連葉赫,趁勢蚕食,把他滅亡。前時擒住的布占泰,因他降順,給了他一個宗女,放他回國。嗣后布占泰复被葉赫主煽惑,服從葉赫,葉赫主又故意出攻哈達,令哈達向滿洲借兵,唆使半路埋伏,殲滅滿軍。誰知努爾哈赤已瞧破机關,暗率部兵,繞道至哈達城,混入城中,活擒了哈達部長孟格布祿。葉赫主聞此計不成,遣使到明朝,令歸還哈達部長,努爾哈赤因明使相請,將孟格布祿子武爾古岱放還,武爾古岱從此歸服滿洲,努爾哈赤又收服了輝發部,并乘勢討布占泰,攻入烏拉城。布占泰逃至葉赫,努爾哈赤接還宗女,差人向葉赫索布占泰。葉赫主不允,反把這許字滿洲的侄女,另嫁蒙古。看官!你想這努爾哈赤,到此還肯忍耐嗎?此段看似瑣屑,卻是不能不敘。只是努爾哈赤想攻葉赫,偏這明朝屢次出來幫護,努爾哈赤就背了明朝,自己做了滿洲皇帝,比做建州衛都督,原強得多了,然不可謂非背明。筑造宮殿,建立年號,叫作天命元年,這正是明朝万歷四十四年的事情。前數回不點年號,此處因滿洲已建國稱帝,故大書特書。自此以后,努爾哈赤就是清國太祖高皇帝,小子作書到此,也只得稱他作滿洲太祖,把努爾哈赤四字,暫時擱起。此后都說滿洲太祖,為醒目計,非貢諛也。 太祖有十多個儿子,第八子皇太极最聰穎,太祖便立他為太子。還有二子,亦是非常驍勇,一名多爾袞,一名多鐸,后來入關定鼎,全仗這二人做成,這且慢表。單說滿洲太祖,自建國改元后,招兵添械,日事訓故,除黃紅藍白四旗外,加了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四旗,共成八旗,分作左右兩翼,准備了兩年有余,銳意出發,他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滅葉赫,不如先攻明朝,遂于天命三年四月,擇日誓師,決意攻明。命太子皇太极監國,自率二万勁旅,到天壇祭天。當由司禮各官,爇燭焚香,恭行三跪九叩首禮,讀祝官遂朗誦祝文道: 滿洲國主臣努爾哈赤謹昭告于皇天后土曰:“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故縱,殃及縱者。詎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宁使臣綱古里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詬詈,肆行凌侮,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党之,脅我還其國,已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构怨于我國也?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天厭扈倫啟釁,惟我是眷,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恨七也。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謹告。” 誦畢,便望燎奠爵,外面已吹起角聲,催師出發。太祖离了天壇,騎了駿馬,御鞭一指,部眾齊行,一隊一隊的向西進發。 師行數日,由前隊報說,距明邊撫順城,只二三十里了。太祖便扎住營帳,正擬遣將攻城,忽有一書生求見,自稱系明朝秀才;太祖喚入,見他狀貌魁奇,已有三分羡慕;及与他談論,語語中入心坎,不由的擊節歎賞;就賜他旁坐,問及姓氏里居。秀才道:“仆姓范名文程,字憲斗,沈陽人氏。清朝得國,都是漢人引導進來,范文程就是首魁。太祖道:“我聞得中原宋朝,有個范文正公,名叫仲淹,是否秀才的遠祖?”文程答道:“是。”太祖道:“我已到此,距撫順城不遠,撫順的守將,姓甚名誰?”文程道:“姓李名永芳。”太祖問李永芳本領如何?文程道:“沒甚本領。”太祖道:“這是一鼓可下了。”文程道:“以力服人,何如以德服人?确是書生口吻。明主且不必用兵,請先給他一封書信,勸他投降,他若順從,何勞殺伐。”太祖喜道:“這卻仗先生手筆。”文程應命作書,一揮而就。太祖大悅,便道:“我國正少一個文館的主持,勞你任了此責,參贊軍机。”文程叩首謝恩。次日,太祖即遣將到撫順城下,射進書信,率隊而退。這撫順守將李永芳,本是個沒用的人物,他聞滿洲軍入境攻城,已嚇得沒了主意,及見此信,召集文武各官,會議了一夜,竟商就了“惟命是從”四字。虧他大眾想出。翌晨開城迎接,為首的跪在城下,恭遞降冊,就是為明守土的李永芳。太挖苦人。太祖命侍衛接了降冊,策馬入城,部軍一齊隨入。幸虧得范先生一言,城中的百姓,總算不遭殺戮,太祖便記范文程為首功,更命諸貝勒格外敬禮,稱先生而不名,從此大家都呼文程為范先生。保全百姓之功,也不可沒。 滿洲兵休息三日,忽報廣宁總兵張承蔭,領了三路兵馬,來奪撫順了。太祖問李永芳道:“張承蔭系何等樣人?”李永芳答言:“是一員勇將。”太祖道:“既是勇將,想必不肯投順,不若先發制人為妙。”遂一面派兵守城,一面發兵迎敵。离城約十里,聞報明軍已相去不遠,太祖仍命部眾前進。此時明總兵張承蔭,正与左翼副將頗廷相,右翼參將蒲世芳,率軍前來,兩陣對圓,人人酣戰。恰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材,張承蔭也是不弱。自日中至傍晚,兩邊都余勇可賈,不肯退兵。忽然天色昏暗,一陣大風從西北吹來,猛扑明軍,明軍正支持不住,接連又是數陣狂飆,把明軍的旗幟,刮去了好几面。豈非天乎?滿洲軍占住上風,格外精神抖擻,如泰山壓頂般驅入明軍,那時明軍不由的退走,任你張承蔭膽力過人,也自禁止不住。當下且戰且退,适值路旁有山,正思覓徑而入,為扼守計。忽山側閃出一支滿洲軍,大叫道:“滿洲貝勒多鐸在此,敵將何不下馬受縛?”來得突兀。原來滿洲太祖見戰明軍不下,特派多鐸繞出后面,夾攻明軍。承蔭腹背受敵,無心戀戰,只得殺開血路,領兵前走。可奈天色昏暮,不辨南北,滿洲軍又緊追不舍,惹起承蔭血性,与頗、蒲二將道:“戰亦死,不戰亦死,不如与他拼命,就使死了,也不失為大明忠臣。”可敬可佩。于是三將复轉身抵敵,舍命沖突。滿洲軍恰不防他出此一著,前面的兵士,被他殺死無數。俄听一聲鼓響,滿洲軍陣內万弩齊發,箭如飛蝗,可怜三員勇將見危致命,俱死于亂箭之下。死且不朽。 這敗報傳到明京,神宗大惊,召見群臣,問京外將帥,何人可御胡虜?大學士方從哲保荐了一個人材,姓楊名鎬。神宗准奏,立即召見,授兵部尚書,賜他尚方寶劍,往任遼東經略。看官!你道這楊鎬是什么腳色?他是河南商邱縣人,前任僉都御史,曾充朝鮮經略,万歷二十五年的時候,倭寇犯朝鮮,楊鎬奉朝命往援,打了一個敗仗,詭詞報捷;后來調撫遼東,又是亂殺邊民,被御史奏參,革去官職;此時,复起任邊防,難道他的謀略,能敵得過清太祖努爾哈赤么。堂堂一個大明帝國,偏用了這等欺君罔上的臣子,去做統兵的元帥,哪得不破?哪得不亡?极大議論。 楊鎬既到遼東,聞報沈陽南面的清河堡,又被滿洲軍奪去,守將鄒儲賢張旆兩人,統已戰死。副將陳大道高炫逃回遼東,見了楊鎬,楊鎬卻仗著聲威,請出尚方寶劍,把二逃將斬首示眾。逃將可誅,不當死于楊鎬之手。每日檄令附近將士,赶緊援遼!自己卻按兵不動。大學士方從哲,聞他逗留不進,常發紅旗催他出戰。楊鎬沒法,只得領兵出塞,好在四處已到了許多兵馬。葉赫兵也來了二万名,朝鮮兵又來了二万名,楊鎬便派作四路,分頭前進。中路分左右兩翼,左翼兵委山海關總兵杜松統帶,從渾河出撫順關。右翼兵委遼東總兵李如柏統帶,從清河出鴉鶻關。又令開原總兵馬林,合了葉赫兵,從開原出三岔口,叫作左翼北路軍。遼陽總兵劉鋌合了朝鮮兵,從遼陽出寬甸口,叫作右翼南路軍。四路軍共二十多万,他卻虛張聲勢,說有四十七万,嚇不倒努爾哈赤,奈何?滿望仗此大兵,攻入滿洲。預先与四路將官,定約于滿洲國東邊二道關會齊,進攻赫圖阿拉,這正明万歷四十七年二月間時事。這次戰事,為明清興亡關鍵,所以詳敘時日。 先一月間,天空中出現一顆長星,光芒四射,天文家稱作蚩尤星,說是主兵,又說是不祥之兆。小子未曾研究星學,只援据歷史,人云亦云便了。說明得妙。到了二月,塞外一帶,大雪飄飄,明軍在途,受了無數辛苦,人馬大半冰凍,只好緩緩前行。獨有山海關總兵杜松,仗著膂力,想立首功,令軍士冒雪西進;到了渾河,冰凍未開,杜松驅兵徑渡,河中冰凍忽解,溺死軍士多名。渡至對岸,有滿洲軍兩三小隊,上前攔截。怎禁得杜軍一股銳气,亂殺亂斫,頓時紛紛退走。杜軍爭先追赶,約里許,見前面有座高山,滿洲敗軍,統向山谷中退去。杜松恐山內設有埋伏,暫止不追,令軍士堵住谷口。也自仔細,然作者因恐与前回重复,故作此活筆。一面飭役偵探,回報滿洲兵聚集界藩城。杜松遂把軍士分作兩支,一支仍令堵住谷口,一支由自己親領,直攻界藩城。 原來杜軍屯留山谷,叫作薩爾滸山,此山距界藩城,約有數里。界藩城筑在鐵背山上,系滿洲要塞,滿洲太祖正令兵役一万五千,運石添筑,此時聞杜軍進攻,急遣長子代善,引二旗兵去防界藩城,自率六旗兵四万五千人,直攻薩爾滸明營。到了薩爾滸山正當日中,兩軍相遇,不及答話,便列陣開戰,霎時天地晦冥,咫尺間不辨人影。明軍點起火炬,与滿洲軍酣斗,誰知明軍從明擊暗,箭彈只射中柳林,滿洲軍由暗擊明,箭彈都射著明軍,這明軍不知不覺的倒斃了無數。滿洲軍乘勢驅殺過來,刀斬斧劈,好象削瓜切菜一般,眼見得明軍七零八落了。 這時候的杜松正領兵到吉林崖,与鐵背山相近,忽听后面喊聲大起,滿洲大貝勒代善,帶了二旗兵殺來。杜松急命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与滿洲軍混戰。未分胜敗,驟聞后軍复紛紛大亂,界藩城的兵役,也一齊殺到。杜松忙命后軍又作前軍,迎截界藩城兵。杜松也算能手。正在你死我活的相拼,不料深林中又沖出一支人馬,把杜軍夾斷。杜軍已是腹背受敵,哪里禁得三面夾攻?杜松方舍命突圍,颼的來了一箭,正中心窩,墜馬而死。眾軍見無主帥,逃的逃,死的死,弄得干干淨淨。完了一路。看官!你道深林中人馬,從哪里來的?這便是滿洲太祖掃平薩爾滸明營,派來夾攻杜松的兵。至此敘明。 ---------- 開原總兵馬林方出三岔口,聞得杜軍敗沒,一面飛報楊鎬,一面倚山立營,停止前進。天色將晚,山上忽馳下滿洲軍,殺入營內,馬軍不及防備,自相潰亂;監軍潘宗顏,還想整軍前敵,不意向前數步,頭顱已被削去了半個。馬林急忙奔竄,還算逃出了一個性命。完了二路。 這個遼東總兵李如柏,最是沒用,說將起來,益發可笑。百忙中著此閒筆。他是慢慢的出了清河,到了虎欄關,猛听得關外山上,吹起螺來,山谷響應,木葉震動,仿佛有千軍万馬,追殺前來。李如柏忙令退軍,軍士也道滿洲兵殺到,各自逃生,互相踐踏,恰死了一千多人。其實山上并沒有什么敵兵,只滿洲軍二十名,上山偵探,見明軍出關,作鳴螺狀,偏偏這個沒用的李如柏上了他的當。完了三路。 獨有遼陽總兵劉鋌,曾經過數十百戰,有万夫不當之勇,手持鑌鐵刀百二十斤,綽號叫作劉大刀,他已深入三百里,連攻下三個營寨,直入棟鄂路,望見前面有一山,山上有一軍扎住,龍旌鳳旆,護著鑾駕,他想這不是滿洲國王的扈軍么?當即橫刀躍馬,跳上岡來,來殺滿洲太祖。滿洲太祖正由薩爾滸移兵至此,猛見劉鋌上岡,急命軍士下迎。劉鋌舞起鑌鐵大刀,左右盤旋,确是有些凶勇,即滿洲軍抵死攔阻,只殺得一個平手。劉鋌暗想仰面上攻,實是費力,不如退至岡下,与他鏖戰,便將大刀一擺,率軍士下岡。滿洲軍亦隨下,自午至暮,殺得難解難分,兩軍都有些疲倦起來。惟劉鋌越戰越勇,全無懼怯。忽有一彪軍殺到,万炬齊明,劉鋌從火光中望將過去,但見大旗上書一杜字,不覺喜道:“杜總兵到來助我,是天使我滅滿洲了。”休作妄想!話未畢,一將已到馬前,頭戴金盔,身穿鐵甲,正是一員明將,只面目恰不認識,剛思動問。那來將先問道:“你莫非就是劉大刀?”劉鋌應聲未完,來將手起刀落,劈劉鋌于馬下。奇极怪极。眾軍急來相救,已是不及,只見殺入的杜軍,隨手亂殺,弄得明軍茫無頭緒,自相屠戮,一時間全軍盡沒。四路都完結了。小子湊了四句俚言,作為劉大刀的定論: 奉命西征膽气豪,大刀示勇姓名高。 臣心原是忠明者,可惜胸中欠六韜。 畢竟殺劉鋌者是誰,看官不必滋疑,待小子下回道來。 ---------- 滿洲太祖以七恨誓師,未必無深文周內之言,然明之無端起釁,亦不得謂無咎。自滿洲出兵以后,复用一庸駑之楊鎬,經略遼東,委二十万軍于遼塞,是非明之自取其亡耶?明之亡在此,滿洲之興亦即在此。是此回為明清興亡關鍵,故作者亦敘述獨詳,不稍滲漏。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