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卻說李烈鈞、許崇智、梁鴻楷、黃大偉、朱培德各部軍隊,在江西的戰事,本來節節胜利,已經占領贛南各地,蔡成勳雖代陳光遠節制江西軍隊,也無法抵抗。孫中山發信催促回軍平亂的那日,李烈鈞正在猛攻吉安,和沈鴻英的部隊劇戰,以后蔡成勳、周蔭人等部隊,也加入前線,北軍陡然增加了許多生力軍,气勢大振,因此北伐軍不能長驅直上。好在湖南陸軍第六混成旅長陳嘉祐所部的一旅,也幫著李軍助攻,還能維持個勢均力敵,想不到廣州政局變動的消息傳來,頓時使北伐軍生了內顧之憂,只得撤退回粵。陳氏之肉,真不足食也。周蔭人部乘勢追擊,陳嘉祐部被打得大敗虧輸,因此回不得湖南,只得退入廣東,助北伐軍討伐陳炯明。朱培德、李烈鈞、許崇智等退到邊境,大家商議:我軍一齊撤退,北軍乘勢進逼,則腹背受敵,必難取胜。何況我們餉械的接濟,已經斷絕,勢不能延久,不如留一部分軍隊,堅守贛南,分一部分軍力去討伐陳逆,方有救應。大家便決定先由朱培德、許崇智、黃大偉等部南下,其余暫留贛南,防北軍追擊。許崇智的部隊擔任中路,進攻仁化,黃大偉擔任東路,進攻始興,朱培德擔任西路,進攻樂昌,雙方劇戰多日,互有胜負。李烈鈞這時正在防守贛州,也和蔡成勳、周蔭人等部劇戰。李烈鈞雖是智勇兼備的軍事家,無奈人數既少,又是久戰的疲卒,餉械又無處籌划,因此抵抗了半個多月,已是大不容易。便支持不住,被北軍奪了贛州。 恰好這日听說許崇智等的軍隊,也吃了敗仗。南雄、始興等處,都被陳炯明占領,許崇智等殘部,陸續由閩邊退去,知道已不能退到韶關一帶去,便分向湖南、廣東交界的地方退卻了。韶關那面,許崇智、黃大偉兩部軍隊,戰敗退往閩邊,朱培德、陳嘉祐等部,還在仁化、樂昌一帶劇戰,無如子彈缺乏,只得也同時退卻,朱培德退向廣西邊境,陳嘉祐仍回湖南去了。所有北伐部隊,到此總算已完全失敗。大書特書,所以直誅陳氏之罪也。 這消息傳到廣州,中山還不肯深信,程潛、居正等都請中山离粵,中山不從道:“這种戰報,都出之敵方,豈可盡信?万一前方并未失敗,而我先离廣州,又將何以對前敵与艦隊之將士?”苦心孤詣。如此者已非一日,到了八月九日那天,各處敗耗,方才證實,中山當即召集各艦艦長,開軍事會議,決定大計。各艦長齊聲道:“贛南既已失陷,南雄又复不保,前方腹背受敵,戰事決難順利。總統株守省河,有損無益,不如暫時到上海去,慢慢的再圖討伐叛逆之計,較為妥當。”中山深知在此無益,便決定离粵赴滬,一面又通告各國領事,說明總統即日离粵的事情,一面又叫人向商輪公司,預定艙位。幕僚一齊諫止道:“總統一身,關系民國存亡,何可行此冒險之事?万一叛軍有什么陰謀,豈不危險?”中山侃然道:“我本中華民國之總統,一切當示人以公正偉大,仍是不肯言逃之意,讀之令人起敬。豈可鬼鬼祟祟,學末路政客、失敗軍閥的樣子,秘密動身嗎?”是能見到大處,非專以大言欺人者比。幕僚再三婉諫,總未得中山許可。 眾人正在為難,恰好英領事托人回報說:“孫總統如果決意离粵,我可派炮艦摩漢號,護送總統往香港,不必另搭商輪。而且明天還有俄國皇后號郵船,由香港往上海,如孫總統往上海,請于下午三點鐘趁摩漢炮艦到香港,我可以電知香港,預備艙位。”眾幕僚听了,都大喜道:“難得英領事盛意,總統不可辜負了他。”中山沉吟未答,那回報的人道:“英領事此舉,非常誠意,總統無論在邦交上著想,或友誼上著想,都不可辜負他。”中山方才應諾,到了下午三時,帶了幕僚,登摩漢艦离開廣州,艦隊的善后事宜,委托秘書林直勉,和參軍李章達兩人代為辦理,并發恩餉一月,以獎勵官長士兵忠勇勤勞的功績。 到了四點鐘,摩漢號出發,七時出虎門要塞,中山在船上向眾人說道:“想不到我們今日竟得脫險,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民國責任,仍在我們身上,万万不可輕棄,負了初心。”讀之令人起敬,還令人下淚。林樹巍道:“總統忠于為國,對于世界政治情形,觀察得尤其透徹,不知道中國究要怎樣才能富強,脫离次殖民地的地位?”中山素來是沉默庄嚴的,此日卻和往日不同,議論風生,很有悲歌慷慨的樣子,當時便回答道:“中國要求自由平等,脫离列強的壓迫,除卻革命而外,自然更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大聲疾呼。至如聯省自治之說,不過是軍閥割据的一种變相,万万不可實行,而且是決不能實行的。”張俠夫道:“美利堅、德意志不都是聯邦制嗎?為什么在他們行之,便可以致富強,在中國便不能實行呢?”中山道:“你們可謂知一不知二。美德各國,本來沒有軍閥割据的事實,而且他們的領土較小,不能單獨存在,所以可行。至于中國,不但土地比世界各國要大,就是人民也比各國為多,假使准許各省自治,則各省無論在財力兵力上以及其他,都可脫离中央而獨立。軍閥假自治之名,行割据之實,決不能免,所以不如分縣自治,較為妥當。因為縣的范圍有限,一鄉一縣的事情,人民容易見到,該興該革的地方,亦容易實行,可以不至如省自治制的大而無當也。”主聯省自治者,未嘗不言之成理,惜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耳。張俠夫道:“總統偉論,我們都明白了。但此是內政問題,若就外交而論,又當聯絡哪一國呢?”中山道:“這也未可執一而論,須看他們的情形。”眾人齊聲道:“請總統不妨把各國的情形,解釋給我們听听,看中國該學哪一國?該聯絡哪一國?”中山道:“美國人素重感情,主持人道,法國尊重主權,又尚道義,英國外交,則專重利害,不過它的主張,中正不偏,又能識別是非,主持公理,所以對外態度,總不失其大國之風。現在我國的外交,該學英國公正的態度,美國遠大的規權,法國愛國的精神,即尊重主權,蓋尊重本國之主權,即愛國之表現也。以立我們民國千百年永久之大計。至于在國際地位上言之,和我們中國利害相同,又毫無侵略顧忌,而又能提攜互助,策進兩國利益的,卻只有德國。可惜我國人不明白它的真相,因它大戰失敗,便以為不足齒列,不知道他們的人才學問,都可以資助我國,發展實業,建設國家之用。所以此后我國的外交,對于海軍國,固然應當注重,不過對于歐、亞大陸的俄、德兩國,更不能不特別留意。不可盲從他國,反被別人利用咧。”今日之外交家,應以此語為針言。眾人听了,都各欣然。彼此往复討論,直到后半夜兩點鐘,方才各自就寢。 天明六點鐘,摩漢艦已到香港,香港政府即時派人來照料搬過俄國皇后郵船。到了正午十二時,郵船開行。次日,又接到廣州英領事的無線電,報告白鵝潭海軍,和保護人員离粵赴港的情形。中山复電感謝。一行人在郵船住了五天,無非討論些國家世界的事情,和談論廣州的事變而已。到了八月十四上午,郵船開到上海,中山在吳淞口登陸。其時上海各團体代表在岸上歡迎的足有好几千人,中山听說他們在風雨中,已鵠候了好几日,真是難得。十分感謝。落了寓所后,在下半天便召集中華革命党的同志,討論國會和時局問題,第二天便發表了一個護法宣言。這宣言的稿子,是中山在郵船上決定的。原文道: 六年以來,國內戰爭,為護法与非法之爭,文不忍艱難創造之民國,隳于非法者之手,倡率同志,奮斗不息。中間變故迭起,護法事業,蹉跎數載,未有成就,而民國政府,遂以虛懸。國會知非行權無以濟變,故開非常會議,以建立政府之大任,屬之于文。文為貫徹護法計,受而不辭。 就職以來,激勵將士,出師北向,以与非法者戰。最近數月,贛中告捷,軍勢遠振,而北軍將士,复于此時為尊重護法之表示,文以為北軍將士有此表示,則可使分崩离析之局,歸于一統,故有六月六日之宣言,愿与北軍將士提攜,以謹統一之進行。不圖六月十六日,護法首都,突遭兵變,政府毀于炮火,國會遂以流离,出征諸軍,遠在贛中,文僅率軍艦,倉卒應變,而陸地為變兵所据,四面環攻,益以炮壘水雷,進襲不已。文受國會付托之重,護法責任,系于一身,決不屈于暴力,以失所守,故冒險犯難,孤力堅持,至于兩月之久,變兵卒不得逞。而軍艦力竭,株守省河,于事無濟,故以靖亂之任,付之各處援師,而自來上海,与國人共謀統一之進行。回念兩月以來,文武將佐,相從患難,死傷枕藉,故外交總長伍廷芳,為國元老,憂勞之余,竟以身殉,尤深愴惻。文之不德,統馭無才,以至變生肘腋,咎無可辭。自兵變以來,已不能行使職權,當向國會辭職,而國會流离顛沛之余,未能集會,無從提出。 至于此次兵變,文實不知其所由起,据兵變主謀陳炯明及諸從亂者所稱說,其辭皆支离不可究詰。謂護法告成,文當下野耶?六月六日文對于統一計畫,已有宣言,為天下所共見。文受國會付托之重,雖北軍將士有尊重護法之表示,猶必當審察其是非与誠偽,為國家謀長治久安之道,豈有率爾棄職而去之理?陳炯明于政府中為內務總長,陸軍總長,至兵變時,猶為陸軍總長,果有請文下野之意,何妨建議,建議無效,与文脫离,猶將諒之。乃兵變以前,默無所言,事后始為此說,其為飾辭,肺肝如見。按當日事實,陳炯明于六月十五日,已出次石龍,嗾使第二師于昏夜發難,槍擊不已,繼以發炮,繼以縱火,務使政府成為煨燼,而置文于死地。蓋第二師士兵,皆為湘籍,其所深疾,果使謀殺事成,即將歸罪以自掩其謀,而兼去其患。乃文能出險,不如所期,始造為請文下野之言。觀其于文在軍艦時,所上手書,稱大總統如何,可證其欲蓋彌彰已。陳炯明以免職而修怨,葉舉等以飭回防地而謀生變耶?無論以怨望而謀不軌,為法所不容,即以事實言之,文于昨年十月,率師次于桂林,屬陳炯明以后方接濟之任。陳炯明不惟斷絕接濟,且從而阻撓,文待至四月之杪,始不得已改道出師,于陳炯明呈請辭職之時,猶念其前勞,不忍暴其罪狀,仍留陸軍總長之任,慰勉有加,待之豈云過苛?葉舉等所部,已指定肇、陽、羅、高、雷、欽、廉、梧州、郁林一帶為其防地,乃輒率所部,進駐省垣,騷扰万狀。前敵軍心,因以搖動,飭之回防,詎云激變?可知凡此种种,亦非本怀,徒以平日處心積慮,惟知割据以便私圖,于國事非其所恤,故始而阻撓出師,終而陰謀盤据,不惜倒行逆施,以求一逞。誠所謂苟患失之,無所不至者。且即使陳炯明之對于文積不能平,至于倒戈,則所欲得而甘心者,文一人之生命而已,而人民何与?乃自六月十六日以后,縱兵淫掠,使廣州省會人民之生命財產,悉受蹂躪,至今不戢;且縱其凶鋒,及于北江各處,近省各縣,所至洗劫一空。人民何辜,遭此荼毒?言之痛心。向來不法軍隊,于攻城得地之后,為暴于一時,已犯天下之大不韙,今則肆虐至于兩月。護法以來,各省雖有因不幸而遭兵燹,未有如廣東今日所處之酷者。北軍之加兵于西南,軍紀雖弛,有時猶識忌憚。龍濟光、陸榮廷駐軍廣東,雖嘗以騷扰失民心,猶未敢公然縱掠,而此次變兵,則悍然為之。聞其致此之由,以主謀者誘兵為變時,兵怵于亂賊之名,憚不敢應,主謀者窘迫無術,乃以事成縱掠為條件,兵始從之為亂。似此煽揚凶德,汨沒人道,文偶聞野蠻部落為此等事,猶深惡而痛絕之,不圖為此者,即出于同國之人,且出于統率之軍隊,可胜憤慨!文夙以陳炯明久附同志,愿為國事馳驅,故以軍事全權付托。今者甘心作亂,縱兵殃民,一至于此。文之任用非人,誠不能辭國人之責督者也。此次兵變,主謀及諸從亂者所為,不惟自絕于同國,且自絕于人類,為國法計,固當誅此罪人,為人道計,亦當去此蟊賊。凡有血气,當群起以攻,絕其根本,勿使滋蔓。否則流毒所播,效尤踵起,國事愈不可為矣。以上所述,為廣州兵變始末。至于國事,則護法問題,當以合法國會自由集會,行使職權為達到目的,如此則非常之局,自當收束。 繼此以往,當為民國謀長治久安之道。文于六月六日宣言中所陳工兵計畫,自信為救時良藥,其他如國民經濟問題,則當發展實業,以厚民生,務使家給人足,使得休養生息于競爭之世。如政治問題,則當尊重自治,以發舒民力,惟自治者全國人民共有共治共享之謂,非軍閥托自治之名,陰行割据,所得而借口。凡此犖犖諸端,皆建國之最大方略,文當悉其能力,以求貫徹。自維奔走革命,三十余年,創立民國,實所躬親。今當本此資格,以為民國盡力。凡忠于民國者,則引為友,不忠于民國者,則引為敵。義之所在,并力以赴。危難非所顧,威力非所畏,務完成中華民國之建設,俾國民皆蒙福利,責任始盡。耿耿此誠,惟國人共鑒之! 此項宣言發表以后,南北人民,才曉然于廣東兵變之內幕,都痛恨陳炯明,斥為國家之賊,社會之蠹,而對于中山先生的信仰心,卻益發深切堅固,認他宣言的方略,為救國惟一之良猷,即認定先生為現代惟一救世主者。曾几何時,叛逆者終為世棄,而先生革命大業,不久即告成功。可見民心向背,端的關系匪輕。我人論史至此,惟有引用尚書“作偽作德,勞逸拙休”兩語,為感歎奮勵資料罷了。正是: 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何苦為小人。 南方兵變事,至此告一段落,同時北方也有几件大事,容俟下回分解。 ---------- 民國以來,戰爭靡已,雞虫得失,蝸角紛持,主事者認為大事,旁觀者久已齒冷。寢至彈雨槍林,都成司空見慣,有識者且置為無足評論之問題。惟有一事,足予吾人以确當之教訓者,則民心向背,可為胜敗之標准,歷試皆驗,無一或爽。故以廣東事變而論,自陳氏背叛,而國人對于中山先生之信仰愈堅,即為革命事業生色不少。是陳氏之所以害先生者,乃适以厚先生耳。小人作祟,雖能逞志一朝,結果每以成全君子之事功。若陳氏所為,不綦然与?不綦然与?嗟夫!彼野心軍閥,可以悟矣。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