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隋書經籍志子部:潛夫論十卷后漢處士王符撰 舊唐書經籍志子錄儒家類:潛夫論十卷王符撰 唐書藝文志子錄儒家類:王符潛夫論十卷 宋史藝文志子類儒家類:王符潛夫論十卷 崇文總目儒家類:潛夫論十卷王符撰 郡齋讀書志子部儒家類:潛夫論十卷 右后漢王符撰。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于俗,遂不得進,隱居著書二十余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范蔚宗取其忠貴、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以為足以觀見當時風俗,頗潤益其文。后韓愈亦贊其述赦旨意甚明云。 中興館閣書目儒家:王符潛夫論十卷 直齋書錄解題雜家類:潛夫論十卷漢安定王符節信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儒家類: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人。后漢書本傳稱:“和、安之后,世務游宦,當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獨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二十余篇,以議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 今本凡三十五篇,合敘錄為三十六篇,蓋猶舊本。卷首贊學一篇,論勵志勤修之旨;卷末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譜牒之源流;其中卜列、相列、夢列三篇,亦皆雜論方技,不盡指陳時政。范氏所云,舉其著書大旨爾。 符生卒年月不可考。本傳之末,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里,符往謁見事。規解官歸里,据本傳在延熹五年,則符之著書在桓帝時,故所說多切漢末弊政。惟桓帝時,皇甫規、段熲、張奐諸人屢与羌戰,而其救邊、邊議二篇乃以避寇為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嘗徙安定、北地郡,順帝永建四年始還舊地,至永和六年又內徙,符安定人,故就其一鄉言之耶?然其謂“失涼州則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宏農為邊,宏農內入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則灼然明論,足為輕棄邊地之炯鑒也。 范氏錄其忠貴、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入本傳,而字句与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讀書志謂其有所損益,理或然歟? 范氏以符与王充、仲長統同傳,韓愈因作后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符書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為不愧。惟賢難篇中,稱鄧通吮癰為忠于文帝,又稱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結怨,則紕謬最甚,是其發憤著書,立言矯激之過,亦不必曲為之諱矣。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子部儒家類: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凡三十五篇,又敘錄一篇。符遭逢亂世,以耿介忤俗,發憤著書。然明達治体,所敷陳多切中得失,非迂儒矯激務為高論之比也。 鄭堂讀書記子部儒家類:潛夫論十卷漢魏叢書本 漢王符撰。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人。四庫全書著錄,隋志、新、舊唐志、崇文目、讀書志、通考、宋志俱載之。晁氏稱其“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于俗,遂不得進,隱居著書三十六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范蔚宗取其忠貴、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以為足以觀見當時風俗,頗潤益其文。后韓愈亦贊其述赦旨意甚明云。”今案末卷敘錄,自贊學以迄志氏姓,本三十五篇,稱三十六篇者,連敘錄在內也。以其本傳考之,節信之著書,當在桓帝之世。雖以耿介忤時,發憤著書,然明達治体,所敷陳多切中漢末弊政,非迂儒矯激務為高論比也。所以蔚宗作傳,并錄入忠貴以下五篇,与王充、仲長統傳合為一卷,而統論之,亦取其皆以著書名世耳。其實是書兼有論衡、昌言之長,故唐、宋人著錄皆列之儒家云。 鄭堂讀書記補逸子部儒家類:潛夫論箋十卷湖海樓叢書本 國朝汪繼培箋。仕履見史部正史類蘇潭績學淵博,考證极精,嘗箋釋鹽鐵、潛夫二論,陳東為春稱其“鉤稽乙注,眇极茧絲”。惜年未中壽而沒。其鹽鐵論箋未有成書,此編亦僅初稿,未經厘訂,然引證詳核,深得旨趣。又所据者,為元時白虎通德論、風俗通義及此書合刊本,參校程榮、何鏜諸本,及他書所引,或改補,或存疑,俱詳注于下,真善本也。其前自序,作于嘉慶甲戌,至己卯秋,東為得其遺書,屬王晚聞紹蘭審定而付之梓。晚聞為序,并以編中所未及者,條列百余條,系所作序后,以為之補焉。(汪繼培,清蕭山汪輝祖子,字因可,號蘇潭,嘉慶乙丑進士,官吏部主事。所校列子亦精,并在湖海樓叢書中。王紹蘭,字畹馨,號南陔,又王宗炎,字以除,號晚聞居士,皆蕭山人。此以晚聞為紹蘭號,誤。鐸識) 附錄四佚文 仁義不能月升,財帛而欲日增,余所惡也。意林三(王仁俊經籍佚文疑此潛夫論佚文)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